菜田節的餘熱還沒散,樂樂的辦公室就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身著藍色工裝的航天工程師,遞來的文件上印著“太空應急菜園可行性調研”的字樣。“航天員在長期駐留中,可能麵臨應急物資短缺的情況,”領頭的張工指著文件上的需求,“我們聽說‘應急菜田’能在極端環境下快速見效,想問問能不能把這種模式,搬到太空裡去?”
這個提議讓樂樂和老陳既驚喜又緊張——從都市陽台到災區廢墟,再到非洲乾旱土地,他們從沒設想過“菜田”會走向太空。當天下午,團隊就和航天工程師們圍坐在一起,對著空間站的結構圖討論:太空失重環境下,菜苗怎麼紮根?沒有土壤,怎麼提供養分?薄荷、紫蘇這些“救命菜”,在太空裡還能保持應急功效嗎?
老陳翻出厚厚的種植筆記,突然指著之前為特殊學校設計的“無土栽培方案”:“咱們可以用蛭石和營養液代替土壤,再把菜盆改成密封式的‘太空種植盒’,既能固定菜苗,又能循環利用水分!”航天工程師立刻眼前一亮,當場決定先做小型實驗——在模擬太空艙的環境裡,培育適合的菜苗品種。
接下來的一個月,樂樂的團隊幾乎天天泡在航天基地的實驗室裡。他們篩選出最耐極端環境的品種:矮化薄荷苗,葉片小但氣味濃,適合應急;緊湊型紫蘇,生長周期短,20天就能成熟。為了讓航天員方便操作,還把種植步驟簡化成“三步操作”:打開種植盒透氣、按按鈕加營養液、輕捏葉片判斷成熟度,甚至在盒壁上刻了凸起的盲文標識。
最關鍵的是驗證“應急功效”。經過檢測,太空培育的薄荷葉片中,緩解疲勞的薄荷醇含量和地麵種植的幾乎一致;紫蘇中的抗炎成分雖略有變化,但依舊能起到舒緩皮膚的作用。當張工把檢測報告遞給樂樂時,笑著說:“你們的‘救命菜’,還真能跟著航天員上太空!”
消息傳到特殊學校,孩子們特意畫了“太空菜田”的漫畫,裡麵有戴著頭盔的航天員,正從種植盒裡摘薄荷;杭州養老院的張奶奶也托人送來一包曬乾的艾草:“把地球的味道帶上太空,讓航天員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發射前一周,樂樂和團隊受邀去現場見證。當裝載著“太空種植盒”的火箭緩緩升空時,廣場上的大屏幕正播放著各地“應急菜田”的畫麵——哈爾濱樓道裡的艾草、廣州屋頂的牛奶盒菜盆、非洲薩赫勒的陶土罐……樂樂突然明白,從都市到太空,“種的菜能救命”的核心從未改變,都是對生命的守護。
半個月後,空間站傳來好消息:“太空菜苗”成功發芽,航天員還拍下了薄荷葉片在失重環境下輕輕浮動的視頻。視頻裡,航天員拿起一片紫蘇葉,對著鏡頭說:“這不僅是太空裡的第一片綠,更是來自地球的守護。謝謝‘田園守護’聯盟,讓我們在星辰大海裡,也能摸到田園的溫度。”
樂樂把這段視頻截圖貼在故事冊的最新一頁,旁邊是孩子們畫的“太空菜田”漫畫。他寫下:“‘都市歸田園’的邊界,從來不止於城市。當‘救命菜’從陽台走向太空,當守護的心意跨越星辰大海,我們才發現,隻要心懷對生命的珍視,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甚至在遙遠的太空,都能種出屬於自己的‘田園’。未來,還會有更多綠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生長,連接起更多守護的力量。”
窗外,杭州的夜空格外明亮,仿佛能看到遙遠的空間站裡,那片小小的綠芽,正帶著地球的溫度,在星辰間閃爍。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