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醫生的公眾號文章發布後,辦公室的電話就沒停過。有谘詢陽台種菜技巧的都市白領,有想引進“救命菜”品種的鄉村合作社,最讓他驚喜的是,一群來自高校的誌願者找上門,說要跟著去雲南山區幫忙:“我們學農業和醫學的,想把專業知識用在田埂上!”
消息傳到雲南,小諾和夥伴們特意在菜田邊搭了個簡易的“誌願者之家”,用竹片編了歡迎牌,上麵畫著番茄、玉米和手拉手的孩子們。“終於有人來幫我們啦!”小諾對著視頻裡的小浩喊,“我們可以教他們種‘救命菜’,他們可以教我們更多健康知識!”
第一批誌願者抵達那天,村裡像過節一樣熱鬨。大學生們背著裝滿物資的背包,剛下車就被孩子們拉到菜田邊。“姐姐,你看我們的番茄長得多好!”“哥哥,李醫生說你會測土壤,快幫我們看看這片地能種紅薯嗎?”誌願者們笑著答應,立刻拿出工具忙活起來——農業專業的小張蹲在田裡測土壤酸堿度,醫學專業的小林則給村民們量血壓,還帶來了便攜血糖儀,免費幫大家檢測。
小浩和羊角辮女孩也跟著樂樂來了雲南。他們帶來了都市裡流行的“無土栽培箱”,教村民和誌願者們在陽台種小番茄:“這樣就算沒有田地,也能種‘救命菜’!”小浩一邊演示組裝栽培箱,一邊說,“營養液我們可以自己配,用淘米水發酵就行,既環保又省錢!”誌願者小張補充道:“無土栽培能避免土壤病蟲害,產量還高,適合山區家庭小規模種植!”
誌願者們還幫村裡建了“健康數據庫”,把每位村民的血壓、血糖數據記錄下來,根據情況製定個性化的“蔬菜飲食方案”。“王大爺,您血糖有點高,以後多吃玉米和茄子,少吃米飯,”小林拿著表格對一位大爺說,“我們每周幫您測一次,看看變化!”大爺笑著點頭:“有你們在,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最讓人開心的是,誌願者們和孩子們一起,把“健康菜田”模式整理成了一本《“救命菜”種植與食療手冊》。手冊裡不僅有詳細的種植步驟、病蟲害防治方法,還有針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搭配示例,甚至附上了孩子們畫的漫畫圖解。“這樣其他山區的村民也能照著學!”小諾捧著剛印刷好的手冊,激動地說,“我們要把手冊寄到更多地方去!”
為了讓“救命菜”能幫助更多人,李醫生聯係了周邊幾個山區的村委會,組織了一場“健康菜田推廣會”。小諾和小浩作為“小講師”,站在台上給其他村的村民講種植經驗:“種番茄要注意通風,澆水彆澆在葉子上;種玉米要及時打頂,這樣結的穗才飽滿!”奶奶也跟著去了,拿著自己的血壓記錄給大家看:“我吃了半年‘救命菜’,血壓從160降到128,你們一定要試試!”
推廣會結束後,周邊三個村子都和他們簽訂了“菜種共享協議”。誌願者們帶著菜種和手冊,手把手教村民們種菜。有個偏遠山村的村支書握著李醫生的手說:“我們村老人多,看病不方便,這些‘救命菜’真是幫了大忙!以後我們就是‘健康菜田聯盟’的一員了!”
都市裡的反響也越來越熱烈。誌願者們開通了線上“種菜課堂”,每周直播教都市人陽台種菜技巧,還組織了“都市田園體驗日”,讓城裡的孩子來雲南山區體驗種菜、摘菜。有個來自上海的小朋友,在菜田裡親手摘下番茄後,對著鏡頭說:“原來蔬菜是這麼長出來的,以後我要多吃蔬菜,還要讓爺爺奶奶也吃‘救命菜’!”
樂樂看著這一切,在“菜田友誼手冊”上寫下:“當都市的誌願者走進山區,當山區的‘救命菜’走進都市,‘都市歸田園’就成了一場雙向奔赴的溫暖。孩子們用菜種連接起山海,誌願者們用知識守護著健康,這本手冊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張照片,都在訴說著一個簡單卻有力的道理——隻要心中有愛,再遠的距離,也能被善意和希望跨越。”
夕陽西下,菜田邊的“健康菜田聯盟”牌子在餘暉中閃閃發亮。孩子們和誌願者們手拉手站在田埂上,遠處是金燦燦的玉米地和紅彤彤的番茄園,風吹過,傳來陣陣蔬菜的清香。他們知道,這場關於“救命菜”的故事,已經從一片菜田,蔓延到了更多的土地上,而這份跨越山海的健康與友誼,還會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喜歡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請大家收藏:()都市歸田園:我種的菜能救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