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數千道目光彙聚於一起,像無數細密的絲線,將林小禾包裹在中央。
擴音器裡傳來她吸氣時細微的電流聲,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泥土芬芳和集體氣待的奇特氣味。
“各位老師、同學,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們,”她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穩定,帶著一種超乎年齡的沉著,“上周,我們的‘清泉讀書會’,被評選為縣級優秀青少年社團。”
人群中爆發出稀疏而善意的掌聲。
“同時,我們還獲得了一筆由匿名社會人士捐贈的資助款。這筆錢,讀書會的孩子們經過討論,一致決定,要用它來做一件事。”林小禾停頓了一下,目光投向遠處的鐘樓,那剛剛修複的繩索在晨光下依稀可見。
“我們想用這筆錢,為青禾鎮,換一口新的鐘。”
話音未落,底下的人群立刻起了騷動。
換鐘?
那口老鐘是鎮子的魂,是幾代人的記憶,怎麼能說換就換?
質疑的聲音像潮水般湧來。
林小禾沒有慌亂,她從身旁拿過一疊畫著蠟筆畫的圖紙,舉了起來。
“我知道大家舍不得。但是,孩子們告訴我,現在的鐘聲太悶了,像一聲歎息,不像希望的聲音。”
她翻開第一頁,那是一個孩子畫的青禾鎮地圖,上麵用紅色的叉標出了好幾個地方。
“這是我們讀書會做的調研報告。我們發現,因為鐘體老化和位置關係,全鎮六個自然村,隻有最靠近鎮中心的兩個村子能清晰地聽到鐘聲。住在山腳和河灣的孩子們,他們聽到的,隻是一陣模糊的嗡鳴。”
人群安靜了下來。
那些來自偏遠村組的村民們,臉上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是啊,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被那準點的鐘聲清晰地喚醒過了,隻是習慣性地以為,是自己離得太遠了。
林小禾的聲音再次響起,這一次,充滿了力量與憧憬:“我們想要的,是一口聲音更清亮、傳得更遠的鐘。我們希望它的聲音,能越過山崗,穿過樹林,清晰地傳到青禾鎮每一個孩子的耳邊。讓他們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代表著公正、守時和希望的聲音,正在守護著他們。這,才是孩子們想要的鐘聲。”
林晚秋站在人群後方,沒有言語。
她的“真實之眼”悄然開啟,視野裡,堂妹林小禾的生理數據正平穩地流過。
心率平緩,聲調的起伏與手勢的頻率完美契合,瞳孔裡映著台下村民們逐漸變化的表情。
係統分析模塊給出的結論冰冷而確切:情感真實度98,自信度95,不存在任何表演或被授意的痕跡。
這是信念在一個人心中徹底生根發芽後,才會呈現的狀態。
林晚秋的嘴角,勾起一抹極淡、幾乎無法察覺的弧度。
當天下午,縣政府的小禮堂裡,氣氛卻遠不如清晨的廣場那般純粹。
“青禾經驗推廣座談會”的橫幅掛在主席台上方,顯得有些刺眼。
林晚秋作為主講人,剛剛結束了對“鐘樓事件”後一係列基層治理微改革的介紹。
提問環節,一個鄰鎮的黨委副書記率先發難,話語裡帶著不加掩飾的質疑:“林同誌,我們承認你能力很強。但青禾鎮的改變,說白了,不就是靠你一個省裡下來的紀檢乾部撐著場麵嗎?這種靠個人權威推動的整改,你能待多久?等你走了,一切會不會打回原形?”
這個問題尖銳而現實,會場裡不少人都點頭附和,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林晚秋,等著看她如何辯解。
林晚秋沒有辯解。她隻是平靜地走到投影儀旁,打開了一段視頻。
畫麵晃動,顯然是手機拍攝的。
鏡頭對準村委會新設的玻璃公告欄。
一個七八歲的小學生,正踮著腳,指著一張財務公示表,奶聲奶氣地問旁邊一個中年男人:“村長叔叔,我們村口修那條水泥路,去年花了三十萬,為什麼今年這張單子上寫的是四十萬呀?”
視頻裡的村長愣了一下,隨即轉身從辦公室抱出一大摞合同和票據,當著孩子的麵,一頁一頁地翻找,嘴裡解釋著:“因為今年水泥和沙子都漲價了,你看,這是采購合同……還有,我們加了兩個排水涵管,這是工程設計圖的補充說明……”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周圍的幾個村民也湊過來看,畫麵最後定格在村長把所有單據重新貼在公示欄旁,供所有人隨時查閱的場景上。
視頻播放完畢,會場裡一片寂靜。
林晚秋關掉投影,轉身麵向眾人,聲音清冷如初:“能持久的,從來不是某一個人的權威。”她的目光緩緩掃過每一個人,“而是當一個七歲的孩子,都敢於並且知道如何去質疑一筆十萬元的賬目時,所形成的那種秩序。是當每一個乾部,都習慣於在陽光下解釋自己手中的權力時,所建立的那份信任。持久的,是從孩子嘴裡問出來的真相。”
良久的靜默後,掌聲響起,從零落到密集,最終連成一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會議結束後,陳秘書在走廊裡叫住了她,遞過來一個密封的牛皮紙袋。
“省裡的正式文件。”他壓低了聲音,“恭喜你,晚秋。”
林晚秋拆開文件。
紅頭標題莊重醒目:關於設立“基層廉政生態治理實驗區”的批複。
首個試點,正是青禾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