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問答的陷阱,像投入靜湖的石子,漾開一圈圈微瀾,又很快沉入林楓深不見底的平靜之下。
他沒有立刻揭穿。那不是他的風格。針鋒相對的駁斥,隻會拉低到與對方同一層麵,讓場麵變得難看,讓孩子們困惑。
他選擇了一種更安靜,也更有效的方式。
下一個問題輪到林家回答時,是關於“如何安全給嬰幼兒喂藥”。
蘇清雅剛想開口,說一些安撫、小勺喂服之類的常規方法。林楓卻先一步,聲音平穩地接過話頭。
“首先要核對藥物信息和劑量,確保無誤。”他語速不快,每個字都清晰,“如果孩子抗拒,不要強行捏鼻灌服,避免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可以嘗試用滴管沿臉頰內側,也就是齒齦和臉頰之間緩慢滴入,這個位置容易觸發吞咽反射。或者使用專門的喂藥器,劑量更精準。”
他說的內容,前半部分是常識,後半部分則細致具體得多,尤其是那個“齒齦和臉頰之間”的位置描述,帶著一種近乎專業的精準。
現場安靜了一瞬。
就在剛才,李曼妮搶答另一個家庭的問題時,“順便”提過一句“小寶寶喂藥就得耐心點,慢慢喂”,輕飄飄帶過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和處理技巧。
此刻,林楓沒有提及任何一個字關於之前的對話,他隻是在自己家答題時,給出了一個更周全、更嚴謹的版本。像一幅原本模糊的畫,被他用更細膩的筆觸,重新勾勒出清晰的輪廓。
蘇清雅微微側頭,看了林楓一眼。
他目光沉靜,看著主持人,仿佛隻是完成一次普通的作答。但她捕捉到了他眼底那一閃而過的、極淡的微光。那不是炫耀,更像是一種……確認。
她瞬間就明白了。
他不是在單純回答問題。他是在修正,在用一種不傷顏麵、卻無法忽視的方式,覆蓋掉之前那些似是而非、甚至潛藏隱患的“常識”。
心領神會。
輪到她補充時,她自然地接上,聲音溫婉,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清晰度。“還可以在喂藥後,立刻給一點孩子喜歡的果泥或者清水,衝淡嘴裡的藥味,減少抵觸。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和冷靜,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
她沒有看孫宇和李曼妮那邊,隻是微笑著看向主持人,仿佛在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
但效果立竿見影。
先前李曼妮那句模糊的“耐心點”,在林楓的精準指導和蘇清雅的情感補充下,顯得蒼白而空洞。
孫宇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喉結滾動了一下。李曼妮則不自在地調整了一下坐姿,目光落在自己交疊的膝蓋上。
接下來的問答,這種無聲的配合愈發流暢。
當孫宇再次“熱心”地插話,提到“冰箱異味放檸檬片就行”,輪到蘇清雅回答時,她會淺笑著說:“檸檬片確實清新空氣,不過要徹底吸附異味,活性炭包效果更持久。而且定期清洗冰箱隔板才是根本哦。”
當李曼妮“無意”說起“衣服染色用84泡”,林楓會在自家回答相關問題時,平靜陳述:“84消毒液適用於白色棉質衣物,對顏色衣物和材質有損傷。彩漂液或專用去漬劑是更安全的選擇,使用前最好在不顯眼處測試。”
他們從不直接反駁孫宇和李曼妮。
他們隻是在屬於自己的答題回合裡,用更全麵、更嚴謹、更安全的表述,自然而然地將那些被刻意模糊或引導錯誤的“常識”,撥亂反正。
一次,兩次,三次。
一種奇妙的氛圍在問答區彌漫開來。
仿佛正確的答案,權威的解讀,無形中被林家定義了。
其他家庭在搶答時,會下意識地停頓一下,目光若有若無地瞟向林楓一家,似乎想從他們平靜的臉上確認自己答案的可靠性。
孩子們或許不懂大人間的機鋒,但思清明顯感覺到了變化。他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小腦袋裡似乎在消化這種新鮮的、不需要言語就能達成的默契。他不再輕易被孫宇那些聽起來“很懂”的話帶偏,而是會努力回憶爸爸說過的話。
思雅則單純地覺得爸爸媽媽好厲害,每次說話都讓人特彆信服。思柔靠在媽媽身邊,隻覺得爸爸的聲音和媽媽的聲音交替響起,像最安心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