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挑釁的硝煙還沒完全散儘,網絡上關於林楓三分鐘速寫的熱議又添了新柴。但這一次,火苗燃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
一段手機拍攝的、有些晃動的後台花絮開始流傳。畫麵裡,林楓正蹲在地上,用一支普通簽字筆在思清的草稿紙背麵畫著什麼。思清和小臉圓嘟嘟的思雅擠在他兩邊,看得目不轉睛。
“爸爸,為什麼你畫的圓圈那麼圓?”思雅的聲音帶著奶氣。
“手腕動,手指不動。”林楓的聲音溫和,他握著思雅的小手,帶著她在紙上輕輕劃了一個弧線,“像這樣,感覺一下。”
思清推了推眼鏡,插話道。“從幾何學角度,完美的圓是平麵上到定點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爸爸是通過控製腕關節為圓心,保持筆尖到關節距離恒定來近似實現。”
林楓笑了。“思清說得對。但有時候,感覺比標準更重要。”
這段視頻被轉發了幾萬次。評論區的焦點不再是“大師炫技”,而是紛紛感歎。
“原來大師是這麼教孩子的!”
“瞬間覺得畫畫不難了,想給我娃也試試。”
“誰能告訴我,去哪兒能領到一個思清這樣的百科全書式娃?”
“隻有我想擁有一個林爸爸嗎?耐心滿分!”
這股風潮很快被節目組捕捉到。新一期錄製,導演乾脆調整了環節,設置了一個小小的“家庭藝術課堂”。由林楓主導,邀請現場的小觀眾和他們的父母一起,體驗最簡單的繪畫樂趣。
燈光打在臨時布置的、充滿童趣的創作區。林楓沒有站在高處,而是和孩子們一樣,坐在小凳子上。麵前是畫板,上麵夾著一張大白紙。
“今天我們不畫很難的東西。”林楓開口,聲音通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開,“我們就來玩線條和顏色。”
台下坐著許多被選中的親子家庭,孩子們的眼睛亮閃閃的。
“有沒有人告訴我,你最喜歡什麼形狀?”林楓問。
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舉手。“我喜歡……喜歡星星。”
“好,那我們就先畫星星。”林楓拿起筆,“畫星星很簡單,可以先畫一個三角形,再倒過來畫一個……”
他一邊說,一邊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分解,一步步在紙上勾勒出一個歪歪扭扭、卻充滿童稚趣味的五角星。
“看,它不一定要很標準。你的星星,可以長成它自己喜歡的樣子。”
孩子們發出小小的、驚喜的笑聲。
思清坐在林楓旁邊的小助手位置上,適時地補充。“星星發光是因為核聚變反應。它的光線沿直線傳播,進入我們眼睛。所以我們看到的形狀,是光線被瞳孔透鏡折射後在視網膜成像的結果。”
這番硬核解釋讓現場的家長們都忍俊不禁,卻又覺得莫名有道理。
林楓點點頭。“思清告訴我們星星為什麼會亮。那我們就可以給它加上光芒。”他用黃色的彩筆,從星星的角上向外劃出短短的、放射狀的線條。
“我的星星是彩虹色的!”思雅早就按捺不住,在自己的畫板上揮舞著畫筆,塗出一個色彩斑斕、形狀狂放不羈的“星星”,旁邊還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雅雅的星星”。
林楓走過去,看著女兒那抽象派作品,認真地說。“很棒的色彩搭配。你的星星很快樂。”
思雅得意地揚起小下巴。
在現場的林楓一家帶動下,孩子們都放開手腳,在紙上儘情揮灑。父母們最初還有些拘謹,慢慢地,也被孩子的快樂感染,加入了塗鴉的行列。現場不再是嚴肅的課堂,變成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色彩遊樂園。
林楓穿梭在孩子中間,偶爾蹲下指點一句,或者隻是用一個鼓勵的眼神。他沒有刻意表演任何高深技巧,隻是播種下一顆顆名為“興趣”和“勇氣”的種子。
節目播出後,“林楓家庭藝術課堂”的話題迅速攀升。育兒博主們紛紛分析林楓的教育方式,稱讚他善於啟發、保護童真。家長們開始模仿,在家裡開辟小小的“藝術角”,和孩子一起畫歪歪扭扭的星星和太陽。
一家知名的教育機構甚至聯係趙敏,希望邀請林楓擔任“藝術啟蒙推廣大使”。
蘇清雅看著網絡上那些模仿自己畫星星的照片,靠在林楓肩頭,輕聲說。“沒想到,你還能這樣影響彆人。”
林楓看著身邊。思清正在他的平板電腦上,嚴謹地繪製著“兒童繪畫心理與光學原理關聯圖”。思雅把她那幅“彩虹星星”貼在了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思柔則默默地把所有用禿了的彩筆,整整齊齊地收進盒子。
他想起係統界麵裡,那行關於“家的堡壘”影響力擴展至文化領域的提示。如今,這影響力似乎正以更柔軟、更深遠的方式,滲入更多人的日常。
大師之名,是桂冠,也是責任。
而用一支最簡單的筆,為一個孩子擦亮看世界的窗,或許是他戴上這頂桂冠後,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星光不必遙遠,它也可以被畫在紙上,握在每一個孩童稚嫩的手中,熠熠生輝。
喜歡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請大家收藏:()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