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那段家庭實驗室版本的視頻,林楓隻允許思清保存在個人平板裡,並未對外發布。然而,某些圈子裡的消息,總有著不為人知的流通渠道。
最先打來電話的是趙敏。她的聲音聽起來比平時更添了幾分審慎。
“林楓,有兩份正式的邀請函發到了我這裡。”她頓了頓,似乎在組織語言,“一份來自‘光影之間’數字藝術館。他們不知從哪裡知道了你和思清做的那個視聽實驗,希望邀請你作為主創藝術家,在他們下個季度的‘感知邊界’主題展中,設立一個獨立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林楓握著手機,目光掠過書架上思清那些密密麻麻的筆記和代碼打印稿。那是他們父子共同的秘密項目。
“另一份,”趙敏繼續道,“來自音樂學院,是梁教授親自推動的。他們希望與你建立長期合作,不是客座或表演,而是成立一個‘跨媒體藝術實驗室’,探索音樂與視覺科技、人工智能的結合。他們看中的,似乎不隻是你的演奏技巧。”
這兩個邀請,分量截然不同。前者是將他置於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後者則是將他引入學術研究的殿堂。它們共同指向一個事實林楓的價值,已被專業領域重新定義。
“你怎麼看?”林楓問。
趙敏回答得很快,顯然已經深思熟慮。“數字藝術館的邀請,能快速提升你在當代藝術界的地位,商業化潛力也更直接。但展覽籌備周期短,要求高,存在一定風險。音樂學院的合作,更側重長遠基礎和學術聲譽積累,過程會慢一些,但根基更穩。”
她補充道,“我的建議是,不必立刻拒絕任何一方。我們可以先與數字藝術館接觸,了解具體方案。同時與音樂學院保持溝通,探討合作的可能模式。關鍵在於,我們需要掌控節奏,確保任何合作都符合你的核心定位,而不是被機會推著走。”
林楓嗯了一聲。趙敏的專業和冷靜,總是能讓紛繁的局麵變得清晰。
“另外,”趙敏語氣微沉,“王海那邊監測到,業內一些保守派對你的‘跨界’頗有微詞,認為是不務正業,混淆藝術邊界。這些聲音目前還很微弱,但需要留意。”
剛結束與趙敏的通話,王海的訊息就迫不及待地跳了進來,一連串的語音方陣。
“老林!牛逼大發了!你知道現在圈子裡都怎麼議論你嗎?”王海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興奮,“那幫搞新媒體的把你那玩意兒都吹上天了!說是什麼‘重新定義視聽語言’!傳統派那邊倒是有幾個老古板在跳腳,說你把音樂搞成了電子遊戲!管他們呢!有爭論才有關注!”
林楓能想象王海在那邊摩拳擦掌的樣子。
“音樂學院那邊你也穩住!那可是金字招牌!以後咱們就是有學術背書的藝術家了,跟那些野路子不一樣!”王海繼續嚷嚷,“你放心,輿論這邊我看著,保證把風向給你往高了吹!”
林楓放下手機,走到窗邊。夕陽將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客廳裡,蘇清雅正在教思雅和思柔辨認新的拚圖碎片,思清則抱著他的平板,似乎在更新他的“爸爸技能樹”,估計又要添加什麼新的、帶著光環的標簽了。
這一切來得很快,快得甚至有些超現實。從被質疑的“軟飯男”,到綜藝上的才藝展示,再到如今被專業機構認可的“跨界藝術家”。這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正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開。
門後的世界,有鮮花掌聲,有學術殿堂,有前沿探索,也必然有暗處的質疑和更為複雜的博弈。
係統界麵安靜地懸浮著,一行新的提示清晰浮現。
【接收到高階專業領域合作邀請】
【事業版圖拓展至學術與前沿藝術領域】
【“家的堡壘”影響力層級提升】
【警告來自傳統藝術守舊勢力的潛在排斥情緒已納入監測……】
林楓深深吸了一口氣。他能感受到,肩膀上的重量在增加。這重量來自家人的期待,來自合作夥伴的謀劃,也來自那些未曾謀麵、卻已開始審視他每一步的專業目光。
但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並肩作戰的夥伴,有溫暖堅實的堡壘,更有腦海中那不斷進化、指引前路的係統。
他轉身,走向客廳裡溫暖的燈光和家人的身影。
門已開啟,是時候穩步走入那片新的天地,無論其中藏著的是機遇,還是風浪。
喜歡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請大家收藏:()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