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慶功宴落幕次日,晁蓋便召集狄仁傑、朱停、沈煉、袁承誌等重臣,在禦書房召開中原發展議事會。案頭攤開一幅巨大的中原地圖,標注著開封、洛陽、許昌等重鎮的耕地、河流與礦產分布。“中原乃華夏糧倉,卻因農具落後、水利失修,畝產不足;手工業仍用古法,效率低下;交通不暢,物資難以流通。今日召諸位,便是要借新法革新,讓中原成為盛世根基。”晁蓋手指地圖上的黃淮平原,語氣堅定。
眾人聞言皆麵露好奇,朱停率先發問:“陛下所言‘新法’,莫非是改良蒸汽機那般巧思?”他去年改良的蒸汽機已用於礦山抽水,效率遠超人力,對“新法”最是期待。晁蓋點頭,從袖中取出幾張圖紙,攤在案上:“這是曲轅犁的改良圖,加裝省力杠杆與深耕鏟;這是水車的改進方案,可借齒輪傳動提水灌田;還有紡織機的革新設計,用腳踏帶動多錠紡紗,效率能提三倍。”
圖紙上的線條清晰,標注著尺寸與原理,朱停拿起曲轅犁圖紙,手指在杠杆連接處摩挲:“陛下這設計,竟能讓犁地時省三成力氣!若能批量打造,中原農戶定能多耕不少田地。”狄仁傑也湊上前,看著水車圖紙:“黃淮平原常遇旱澇,此水車若能普及,可解灌溉之困,畝產或能翻倍。”
當日午後,晁蓋便帶著朱停、袁承誌前往開封郊外的皇家農莊,實地試驗改良農具。農莊內,十餘名農夫圍在田埂旁,看著鐵匠按圖紙打造的新曲轅犁——犁身比舊犁短半尺,犁鏵呈弧形,尾部加裝一根木質杠杆,連接犁柄。“老張,你試試!”晁蓋示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上前。
老農張老漢握著犁柄,腳踩犁鏵入土,輕輕下壓杠杆。以往需兩人才能拉動的犁,如今他一人便能輕鬆推動,犁出的土溝又深又直,還能靈活調整深淺。“好家夥!這犁比老犁省勁多了!”張老漢驚喜地喊道,又試著耕了半畝地,額頭上的汗比往常少了大半,“按這速度,俺一天能多耕兩畝地!”
不遠處的河邊,新改良的水車也已安裝完畢。水車直徑三丈,輪周裝有二十個木鬥,輪軸處加裝齒輪,連接岸邊的石碾。隨著水流衝擊水車轉動,齒輪帶動石碾不停研磨稻穀,同時木鬥將河水提至高處的水渠,順著渠道流入田間。負責灌溉的農夫李二郎看得目瞪口呆:“以往俺們用舊水車,一天隻能灌十畝地,這新水車怕是能灌三十畝!還能順便碾穀,真是一舉兩得!”
晁蓋蹲在田埂上,對圍攏的農夫們說道:“這些新農具,朝廷會派鐵匠批量打造,按成本價賣給農戶,家境貧寒的還能賒賬。再過幾日,會派農官來教大家新的種植法子,保準讓大家的收成翻番!”農夫們聞言歡呼雀躍,張老漢激動地跪地叩謝:“陛下體恤百姓,俺們定好好種地,多交糧食!”
半月後,中原各地的鐵匠鋪都接到朝廷派發的農具圖紙,朱停親自到洛陽、許昌的大鐵匠鋪指導,解決鍛造難題。為了讓農具儘快普及,晁蓋還下旨:凡打造新農具的鐵匠鋪,朝廷給予三成補貼;農戶購買新農具,可憑戶籍在縣衙登記,享受免稅半年的優惠。一時間,中原大地上,新曲轅犁、水車、龍骨水車紛紛湧現,春耕時節的田野裡,隨處可見農夫們使用新農具勞作的身影。
除了農業,晁蓋還將目光投向手工業。在開封城內,他選中一處廢棄的官營織坊,改造為“新式紡織工坊”。工坊內,二十台腳踏多錠紡紗機整齊排列,每台機器裝有四個紗錠,由工匠按圖紙組裝而成。織坊掌櫃王大娘看著工匠們調試機器,手指在紗錠旁比劃:“以往俺們用舊紡車,一人一天隻能紡一斤紗,這新機器若真能紡三斤,俺這織坊就能多招不少織女,還能多織不少布!”
晁蓋親自示範紡紗機的用法:雙腳交替踩踏踏板,帶動輪軸轉動,紗錠隨之旋轉,手中的棉絮被拉成棉線,同時纏繞在四個紗錠上。不過半個時辰,他便紡出了半斤棉紗,比舊紡車快了四倍。“王大娘,你看,這機器不僅快,紡出的紗還更均勻。”晁蓋將棉紗遞過去,王大娘接過細看,紗線粗細一致,比手工紡的緊實不少,“陛下,這機器真是神了!俺這就組織織女們學習,早日開工!”
為了推動紡織業發展,晁蓋還下旨:凡采用新紡織機的工坊,朝廷免征三年營業稅;織出的布匹若達到朝廷規定的質量標準,可由官商收購,遠銷西域與遼東。消息傳開,開封、洛陽等地的織坊紛紛改造設備,不少商人也投資開辦新工坊,中原的布匹產量大幅提升,原本昂貴的棉布,漸漸走進尋常百姓家。
交通方麵,晁蓋提出“官道+運河”的革新方案。他命沈煉牽頭,組織民夫修整中原各地的官道,將原本狹窄的土路拓寬至三丈,路麵鋪設碎石與夯土,兩側開挖排水溝,防止雨天泥濘。在洛陽至開封的官道旁,每隔十裡修建一座驛站,驛站內設有馬廄、客棧與貨棧,方便商旅休息與貨物中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同時,他派袁承誌負責疏浚汴河,清理河道內的淤泥與礁石,在河道兩岸修築堤壩,防止潰堤。還在汴河上建造了十座新式石拱橋,橋身采用拱形設計,既堅固又能容納大型貨船通行。負責漕運的船主張掌櫃,駕著載滿糧食的貨船通過新修的拱橋,興奮地對船員們說:“以往這汴河淺,大船隻能空載通行,如今疏浚後,俺這船裝著五萬斤糧食都能輕鬆通過,還能走夜路,往返開封與揚州的時間能省一半!”
三個月後,中原大地已然煥新。田野裡,新農具普及,春耕麵積比往年增加三成,農官們還推廣了“稻麥輪作”的新方法,讓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工坊內,新式紡織機、冶鐵爐日夜運轉,布匹、鐵器的產量與質量都遠超從前;官道上,商旅絡繹不絕,馬車、牛車往來穿梭,驛站內人聲鼎沸;汴河上,貨船首尾相接,滿載著糧食、布匹、鐵器,運往各地。
這日,晁蓋再次來到開封郊外的農莊,看到田地裡的小麥長勢喜人,麥穗比往年飽滿不少。張老漢正在用新水車灌溉,見到晁蓋,連忙上前:“陛下,按農官教的法子種,這小麥怕是能畝產三石!比往年多一石還多!”不遠處的打穀場上,農夫們正用新改良的脫粒機處理去年的稻穀,機器轉動間,穀粒與稻殼快速分離,效率比人工脫粒快十倍。
在開封城內的集市上,布匹攤位前擠滿了顧客,掌櫃的大聲吆喝:“新織的棉布,又軟又結實,比麻布便宜!”鐵器攤位上,新打造的鐮刀、鋤頭閃閃發亮,買農具的農夫排起長隊。驛站內,來自西域的商人正與中原商販洽談生意,西域的葡萄乾、玉石,中原的布匹、鐵器,在貨棧內堆成小山。
當晚,晁蓋在禦書房查看中原各地的奏報,開封府上報:一季度糧食征收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四成;洛陽府奏報:紡織業稅收增長兩倍,新增工坊五十家;漕運司奏報:汴河漕運量翻番,商旅稅收增加三成。他拿起朱停送來的新圖紙——那是一台改良的冶鐵高爐,采用熱風鼓風技術,可提高爐溫,冶煉出更優質的鋼鐵。
“中原的根基已穩,下一步,便可將這些新法推廣至全國。”晁蓋心中思索,手指在圖紙上輕輕敲擊。此時,他腦海中響起係統提示音:【叮!宿主運用現代化知識推動中原發展,農業、手工業、交通顯著提升,華夏經濟繁榮度+30,解鎖“技術普及”支線任務:將中原革新經驗推廣至漠北、西域,獎勵武俠點50萬,解鎖“跨區域貿易網絡”功能。】
晁蓋嘴角揚起笑意,望向窗外的夜空。中原的革新隻是開始,未來,他將帶領華夏,用智慧與汗水,打造一個更加強盛、繁榮的盛世,讓百姓安居樂業,讓華夏的威名傳遍天下。
喜歡我在水滸:開局召喚韋一笑請大家收藏:()我在水滸:開局召喚韋一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