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先祖父思慮單純,不識人心狡詐,終為我那叔祖遣人所害,臨死殘留之際,囑托我等子嗣萬不可再以皇室身份自居,於是我父率家中十餘人隱入西郊荒山,開拓田地,務農習經,老朽如此已有數十年矣。”
“而今,寧朝各地隱痛頻發,西南吳軍立足,東南錢氏反叛,西北流民攢動,塞北熊奴騷擾,東北之地勾勾麗反複無常,蓋因皇帝無德而臣民不敬也。”
“老朽不圖複國,隻此出山,願以微末之力,助王爺定鼎,使治下百姓無憂戰亂,使天下黎民免受疾苦,是時懇請王爺,為我祖父正名,留我軒轅一族縣鄉之地繁衍。”
李航聞言,手中茶盞猛地一震,打落幾滴水花,饒是他知曉許多秘辛,但前夏皇室宮闈最頂層的人物,豈是史書可以讀得真相的。
聖佑初年,弘文館編修前朝國史,僅僅八十年前的「戾太子」軒轅羿便已僅有三兩言語見載。
“羿,夏高祖嫡長,少有賢名,居儲位廿歲有餘,因事貶於南地。”
“太貞初,薨,靈宗賜諡為‘戾’,葬於山野,子嗣儘匿。”
前些日子,「東唐王」府邸有一人提著求賢納士的告示登門,指明要李航親自前往臨安西郊山中方可一見高人,經他帶路引薦,李航方才結識了這蒼髯老者,日夜交流,隻知老者姓軒轅,頗有學識見地,對這天下大勢也剖析得當,引以為座上賓,今日談論,才曉得還有這種隱秘。
李航此刻與軒轅長慶對坐,茶盞輕響,廳內氣氛卻凝重如山。
稍加回憶,他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依本王所知,我大寧太祖征伐之時,「夏哀帝」尚且年幼,為「大將軍」軒轅兗所弑,皇族北狩,而後大寧立國,亦曾遣兵尋找,但未見軒轅族眾蹤跡。
先生要本王照顧軒轅一脈,大可以故太子遺脈身份號召各地族裔前來我臨安地界好生安置,如此可安所謂‘懷念舊國’之心,使動亂自平。”
“王爺有所不知,所謂借夏國之名謀亂者,皆非軒轅一族,純屬假借名號蠱惑百姓,其中爾爾,倒也不是一時說得清的,請王爺擔待。”
“如此這般,那便罷了,先生說說,居於臨安此地,本王如何行事?”
軒轅長慶目光如寒星閃爍,透著洞悉世事的深邃。他將茶盞放下,緩緩起身,負手踱至窗前,聲音低沉卻字字如釘:
“王爺,錢承澤的叛亂,不過東南亂局一角。朝廷日薄西山,諸藩蠢蠢欲動,此乃天賜良機。臨安若要屹立不倒,乃至裂土封疆,需有長遠之策,而非坐等漁利。”
李航聞言,瞳孔微縮,起身拱手,語氣恭敬卻不失試探:“先生既有高見,某願洗耳恭聽。東南局勢詭譎,朝廷、錢氏、吳軍、倭奴,各方角力,臨安雖富庶,可用兵馬卻不足十萬,如何在這亂局中謀得一席之地?”
軒轅長慶轉過身,目光如炬,直視李航,沉聲道:
“王爺,亂世之中,謀勢者勝,謀利者亡。錢承澤急於稱王,失了民心,趙佳銳攻心為上,拖而不戰,朝廷賦稅不入,府庫空虛,皆是短視之舉。臨安若要崛起,需跳出此局,以道義為旗,以自治為基,以武力為盾,方可長盛不衰。”
李航眉頭微挑,示意軒轅長慶繼續。老人撫須,緩緩道:
“老朽有一策,名曰‘東南自治,華夷分明’,願為王爺細陳。
第一,臨安當謀東南數省自治,統江浙、閩福、江西等地,建賦稅自理、兵馬自募之製,表麵尊朝廷為主,實則自立門戶,這是王爺已有之定論。然切不可僭越稱帝,帝位乃眾矢之的,稱帝即失道義,引四方圍攻。”
李航聞言,心中一震,沉吟道:“自治而不稱帝,的確可避朝廷鋒芒,亦能收攏民心。隻是,朝廷若崩,東南自治如何自處?「正元帝」雖昏庸無能,朝臣一乾人等卻精明能耐,太祖創業至德亦傳播四方,帝室根基仍在,貿然割據,恐失天下之望。”
軒轅長慶淡然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王爺多慮了。朝廷若崩,帝室無依,正是臨安大展身手之時。老朽建議,若皇帝失位,誰人奪位則引領天下諸雄群起而攻之。”
“是時,臨安可接引帝室南下安置,奉其為「太上皇」,尊而不掌,以此為名,號令諸藩。此舉既全道義,又得實利,天下誰敢非議?王爺可靜待天下歸心,再圖大業。”
頓了一頓,他繼續說到:“今帝室存人,「趙王」不知所蹤,「齊王」尚且幼於大皇子,黃憐兒無關緊要,「正元帝」所誕數子之中,長子聰慧不受拘束,次子愚鈍,三子幼弱,非常之時,當以正統為先,愚笨為先!”
李航聽罷,眼中精光大盛,擊掌道:“先生此計,妙不可言!接引帝室,既安天下之心,又可借帝室之名,懾服諸藩。臨安若得東南數省,兵精糧足,何愁不立於不敗之地?”
隻是他馬上頓了頓,皺眉道:“然而,東南諸省,江浙尚在掌控,閩福、江西、淮海等地官僚與本王有所溝通,卻有地方豪強盤踞,如何一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軒轅長慶擺手,語氣平靜卻暗藏鋒芒:“王爺,江浙富庶,乃東南根本,各省雖有豪強,然多為烏合,利誘可收,武力可平。老朽建議,先以減賦賑糧之名,收買民心,再以水師步軍震懾,遣使招安豪強。若有不服者,雷霆一擊,殺雞儆猴,半年之內,東南可定。”
李航點頭,複又問道:“先生,東南自治,需兵馬糧草,臨安雖富,兵力不足,糧倉亦非無窮。若朝廷或諸藩發難,如何應對?”
軒轅長慶冷笑,目光轉向窗外運河:“王爺,兵馬不足,便練;糧草不豐,便屯。臨安水師已成規模,可封鎖運河,斷敵補給。陸軍分三營,日夜操練,效趙佳銳之法,兩個月內,可增精銳五千,半年之內累增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