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吳軍假都,王府客廳。
「吳王」吳一波極其放鬆的閒坐於主位上,幾個客位都坐著僚屬。
見胞弟吳一澄最後趕來落座右側客位,吳一波也不再靜默,張口言道:
“昨日於嶽麓山,對各省各地各兵團,做了統一部署,但除卻胡好留任「四川黜置使」,兼任「四川總督」外,其餘各主官,尚未定好,且中樞也應布置,今日請各位前來,便是因為此事。”
廳中眾人互相對視,都在腦中過了一遍,清晰了今日議題,但無人開口回答,都不知該如何答起。
吳一波換了椅背另一側靠著,剛好和諸葛明華對視,於是便微微抬頭示意:“彥曦,你覺得該如何?”
諸葛明華昨夜便和吳一波有過一次謀劃,所以對吳一波的心意大為了解,此時他卻沒有急著開口,隻悠悠然撥動羽扇,目光從客位眾人身上盤旋而過。
「吳王」左側乃是世子吳三折,右側乃是王弟吳一澄,再左是自身,再右則是武將代表「廣州侯、兩廣水師步軍兵團總兵」羅至正。
其餘四人一人乃是常年督理糧餉、主持考核的「左軍都督」呂良,一人則是「湘江伯、湘雲水師兵團總兵」胡海洺。
另兩人諸葛明華打交道得少,乃「行省督理大使」汪應真、「檢校督查大使」曹安,他們常年留守長沙。
他心中還在疑惑「右軍都督」薄雲未曾到來,但眼見各人都懷著熱烈的眼神盯著自己,諸葛明華終於忍不住答道:
“回稟王爺,”他先是對吳一波微微欠身,然後環視眾人,“王爺深謀遠慮,於嶽麓山定下休養生息、鞏固根基之國策,實乃英明。然,國策需人執行,政令需體係傳達。完善中樞與地方軍政體係,落實各方主官人選,確是當前重中之重,關乎我大吳能否由‘打天下’順利轉向‘治天下’。”
他先定了調子,肯定了吳一波的方向,隨即話鋒一轉,並未直接回答人選問題,而是從更高的製度層麵開始解析:
“然,在下以為,在具體議定何人任何職之前,需先明晰製度架構。架構立,則權責清;權責清,則人選之標準自明。如同築屋,先立梁柱,再砌磚瓦。”
他稍稍提高音量,條分縷析:“首先,於中樞而言。以往戰時,一切以軍事為先,王上提綱挈領,我等分領事務,尚可應對。然今後,政務、軍務必將日益繁重,需有常設之中樞機構總攬全局,分而治之。”
“依在下淺見,中樞急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管轄體係,當從政務、軍事這兩個最大的方麵著手。”他目光掃過吳一波,見其微微頷首,便繼續道,“或可仿效前朝,推舉出兩位眾望所歸之重臣,一人總領政務,類似丞相之責,協理諸事,統禦百僚;一人總攝軍事,類似大將軍之職,掌武備選練,統籌防務。”
“此二人,當為王上之左膀右臂,分擔庶務。在此之下,相應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以及九卿等具體辦事衙門,也需儘快完善架構,選派得力之人。此部分,是昨日分封獎賞未能完全覆蓋,卻關乎日常運轉之核心。”
他頓了頓,觀察了一下眾人的反應,尤其是注意到呂良和吳一澄的眼神變化,然後轉向闡述地方:
“其次,於地方而言。既定下以行政為大、與民生息之方向,則地方治理體係需儘快理順。考慮到目前我們對各省的控製力度不一,官員儲備亦非充足,在下建議,可暫以「黜置使」為過渡,全權處置一省之軍政要務,位高權重,便於穩定局麵。”
“待時機成熟,再仿中樞之製,逐步轉變為以總督或沿用黜置使總攬大局,下設「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總兵」等分理民政、財政、刑名、軍事等具體事務,實現軍政逐步分離。”
“至於軍事方麵,”他看向羅至正和胡海洺,“為免地方權重,且當前仍需大軍團機動作戰,建議暫不設省一級的固定軍事組織,仍由各大兵團負責相應戰略區域的防務與作戰,直接向王上和中樞軍事首長負責。”
接著,他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再者,無論是中樞還是地方,如今我們最缺的,是能治世的能臣!”
“特彆是地方,縣令、知府,這些親民之官,方是政令最終的執行者,是百姓感知我大吳仁德的窗口。因此,官員的選拔製度必須立刻提上日程!”
“現行的軍功擢升、薦舉等方式已不足以應對治理需求。當儘快出台相應的選人用人製度,可考慮恢複類似科舉的機製,結合考察與薦舉,儘可能廣泛地搜集民間遺才,無論其出身高低,隻要有真才實學,願為我所用,便應大膽任用。此事需儘快由……嗯,若設立吏部,則當由吏部牽頭議定章程。”
最後,他補充道:“最後,現行基於戰時的征兵、賦稅等方法,也需做出相應革新,以適配與民生息之國策。例如征兵可逐步轉向府兵與募兵結合,賦稅需重新清丈田畝,製定合理稅率,鼓勵墾荒等。當然,此事千頭萬緒,可容後詳細再議,但方向需明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葛明華一番長篇大論,從中樞到地方,從軍事到民政,從架構到選人,勾勒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政權建設藍圖,卻巧妙地避開了具體的人選提名,將難題拋回給了吳一波和在座眾人去權衡博弈。
他話音剛落,「左軍都督」呂良便撚著短須沉吟道:“彥曦兄所言極是。政務、軍事分而治之,確是正理。隻是這總領政務之人,需德高望重,精通庶務,且……”他目光掃過吳一澄和世子,話未說儘,但意思明顯,此人需能平衡各方,尤其需得到吳一波絕對信任。
王弟吳一澄按捺不住,開口道:“王兄,諸葛先生謀劃周詳。地方「黜置使」統攬軍政,利於當前,弟深以為然。至於中樞……無論政務軍事,皆需絕對忠於王兄之人方可勝任。”
他雖未自薦,但語氣中的傾向已頗為明顯,吳一波則明顯未能中意他,隻是淺淺的點了點頭,沒有做出任何回複。
「廣州侯」羅至正聲如洪鐘:“王爺!諸葛都督說暫不設省一級軍事,我覺得非常對!兄弟們打仗習慣了聽兵團號令,突然分到各省,反倒不美。隻是這總攝軍事的「大將軍」,非得是能令眾將心服口服的老帥不可!”
他說著,目光下意識地瞟了一眼胡海洺,又很快收回。
世子吳三折則安靜地聽著,偶爾看向自己的父親,似乎在努力消化這複雜的權力架構學問。
廳內的討論,終於因為諸葛明華拋出的製度藍圖而變得熱烈起來,每個人都在這個框架下,開始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未來的可能性。
吳一波依舊看似放鬆地坐著,手指輕輕敲擊扶手,聽著眾人的議論,目光深邃,誰也不知道他心中對那至關重要的文武領銜之位,早已有了怎樣的人選考量。
“國體自當不變,一切中樞及地方製度,先依寧國已有為範。”終於,「吳王」吳一波開口,“至於「丞相」之類,攝權過重,暫不應設立。”
話剛說完,吳一澄的眼神倏忽之間閃爍了一下,立馬坐定,掩飾自己的神色。
但這片刻之間的變化還是讓諸葛明華捕捉到了。他立馬察覺到,恐怕吳一澄先前得了什麼允諾,今日卻未能兌現。
但這與自己完全不相乾,自然也不好說出來,隻是說完剛才一通話後,就立馬閉上嘴聽吳一波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