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沈陽城。
對於言官們近日來對自己的種種彈劾,熊廷弼其實是心知肚明的。
不過他自詡上任兩年來,不但成功穩定了遼東局勢,甚至組織兵馬,擋住過努爾哈赤對沈陽城的進攻,心道朝廷應該不至於看不到自己的功績。
然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國家不幸,連罹殊災。朕之皇祖考皇考繼相崩殂,舉國承哀。賊酋佟奴兒哈赤連侵東疆,邊民滋怨。爾遼東經略熊廷弼,蒙朝廷信重,禦遼二載,竟有何功。不思銳意圖進,反以請辭之疏,挾製卿相……今褫爾官職,著給事中朱童蒙堪核待罪。欽此。”
當天啟皇帝的罷免聖旨,被禮部官員送到沈陽城後,熊廷弼先是久久不可置信,旋即心中生出一股悲涼之感。
“也好,也好……遼東這些爛攤子,交給彆人來掌管,本官正好樂得清閒,好啊,太好了。”
在遼東的這兩年,熊廷弼的確曾給朝廷寫過幾封請辭奏疏。
然而那並非熊廷弼的本意,主要是戶部答應給遼東的撥款,經常無法按時按量抵達,他才故意用辭職的方式,對朝廷公卿表達不滿。
沒想到如今朝廷竟當真把他的官職給下了,還讓沒有什麼軍事經驗的袁應泰前來接任。
熊廷弼心中又覺可悲,又覺可笑,微微歎了口氣,對前來傳旨的官職跪拜謝恩道:
“臣熊廷弼,領旨。”
…
對於朝廷撤換熊廷弼之事,程光陽心中一直耿耿於懷。
正好數日之後,天啟帝重開經筵,將他任命為日講官。
程光陽於是趁著進宮麵聖的機會,立刻在小皇帝麵前,主動提起了遼東之事。
“陛下,《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不可不慎之又慎啊。熊廷弼守遼兩年,遼東平靜,奴賊不敢犯邊,奈何如今卻要將他撤走呢?”
聽到程光陽提起撤換熊廷弼一事,語氣中似乎有些失落,天啟帝沉聲道:
“先生,撤換熊廷弼之事,雖是朝廷諸位大臣的主意,不過朕以為,熊廷弼確實有錯,他在遼東那麼久,從來沒有主動出兵打過一仗,隻知道不停跟朝廷索要錢糧,豈有此理。”
隨著皇位的日漸穩固,天啟小皇帝整個人的氣質也變得不一樣了,舉手投足間,開始隱隱顯現出上位者的威嚴。
“陛下,我等身在京師,對遼東是什麼情況,並不知曉,而熊廷弼早在十幾年前,就出任過遼東巡按禦史,遼東之事,他比誰都清楚。他按兵不動,自然有他的道理。”
程光陽見狀,歎了口氣道:
“有些話臣身為朝廷官員,當著陛下的麵,本來不該妄言,但臣還是要說。今日朝廷罷免了熟悉邊防的熊廷弼,換上不通軍務的袁應泰,隻怕不出兩個月,遼東邊事便會大壞!屆時免不了丟城失地,損兵折將啊!”
聽到程光陽說出這樣的話,天啟帝目瞪口呆,心中久久不可置信,旋即滿臉不悅道:
“先生何以如此言之鑿鑿,莫不是心中把朕當成孩童,故意嚇唬於朕麼?”
旁邊的魏進忠也感覺程光陽在胡言亂語,皺眉道:
“程先生,萬歲此番喚你入宮,是讓你來講經的,可不是讓你來議論朝政的。”
見自己的話引起天啟帝不滿,程光陽歎了口氣,稽首作拜道:
“陛下,臣今日之所言,全都出於一片赤忱,絕無任何故意冒犯之意,請陛下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