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時間來到三月,袁應泰剛接手遼東兩個月,遼東便發生劇變。
三月十三日,得知熊廷弼離任,後金數萬大軍,在努爾哈赤本人的率領下,開始傾巢而出,大舉進攻沈陽。
身在遼陽的遼東經略袁應泰聞訊,立刻傳令給沈陽總兵賀世賢,命對方出戰退敵。
賀世賢接到命令,當即親率數千家丁、萬餘士兵,出沈陽城西門,準備與後金軍決戰。
孰料袁應泰此前招降的數千蒙古人,此時竟全都被留在沈陽城內。
發現賀世賢率軍出戰,這幫蒙古降兵立刻在城內燒殺搶掠,隨後更是行至西城,將城門口的吊橋收起,截斷出城明軍的退路。
賀世賢一乾人等,出城後無法返回,最終於沈陽城西門之外,全部戰死。
賀世賢戰死,沈陽城內的數萬明軍,頃刻間群龍無首、秩序大亂,很快就被蒙古人和女真人裡應外合,依次剿滅。
整座沈陽城旋即失守。
得知沈陽失守,袁應泰大驚,慌忙派出從南方調來的客軍總兵陳策、童仲揆,副總兵陳邦屏,副將戚金,參將張名世等人。
命他們各自統領本部的川兵、浙兵,合計一萬餘人,前往沈陽城火速救援。
這一萬多川兵和浙兵,行至渾河北岸時,突然遭到數倍於己的後金軍攔截阻擊,雙方旋即爆發激戰。
這就是天啟年間著名的“渾河血戰”。
此戰,後金方麵以數萬兵馬圍攻一萬明軍,雖說最終取得勝利,但自身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不但陣亡數千兵馬,還折損了好幾員大將。
但不管怎麼說,明軍終究是戰敗了。
自總兵陳策、秦邦屏、童仲揆起,到副將戚金、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鬥等大小將校,總計一百二十多人,全部陣亡。
沈陽陷落,川、浙兩軍覆滅,後方的遼陽城,很快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麵,被後金大軍團團包圍。
城內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巡按禦史張銓、監軍崔儒秀等官員,自知沈陽丟失,朝廷絕對不會放過自己,連組織防守遼陽的勇氣都沒有,紛紛選擇自儘,一死了之。
於是繼沈陽丟失後,遼陽也被後金攻克,以三岔河為界的遼東區域,徹底淪為後金地盤。
至此,熊廷弼在遼東經營近兩年,花費白銀數百萬,從全國調兵十餘萬,好不容易構築起來的遼沈防禦體係,全部毀於一旦。
消息傳至北京,自內閣至六部九卿,全都如同死一般地沉默。
沈陽、遼陽相繼失陷,數萬官兵陣亡,幾十萬百姓淪為敵國俘虜。
這份罪責,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誰也不敢出來說話。
尤其是東林黨言官。
往常發生這樣的大事,他們必定會第一時間跳出來,大肆彈劾政敵。
然而這次的禍亂,偏偏是他們自己弄出來的。
喜歡重生明末?結黨!必須結黨!請大家收藏:()重生明末?結黨!必須結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