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這等武器的研究,說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隻是追求射程、威力的話,那可以像明清那樣,考慮形狀大小、重量大小、運輸方式、製造生產、材料成本這些就行。
但是要讓火炮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更好的性價比和性能,那就考慮的比較細致。
你要知道為什麼這個形狀大小、長度重量的設計原因,為什麼配上不同重量的火藥,可以達到不一樣的射程。
還有,為什麼不同的炮管長度和傾斜角,發揮出的威力和射程又不一樣。
對於這些,真要搞明白,那就不是幾天幾個月幾年能行的。
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根本不是讀幾本四書五經,打打鐵,然後塗塗畫畫就能摸透的。
真正的要研製優良的火炮,是需要對繪製、測量、數算、冶金等多個方麵了解。
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套科學標準的研究體係,以及對應的生產體係。
而這方麵對於不研究科學的明清來說,那是沒有想過,自然也就是慢慢落後於長期處於戰爭的歐陸。
但現在楊正來到了這個時代,自然是不會看著民族一步步落後於人。
在護民軍和軍工廠逐漸擴大的時候,他就圍繞發展文化教育、軍事建設、軍工生產為核心,調整建立了護民軍民政學堂、護民軍講武堂、護民軍醫學堂、護民軍技工學堂。
還有以及各縣的縣學,各鄉村的掃盲班、村學等。
就如周景盛,先是經過訓練營為期一個月訓練,然後進入護民軍民政學堂學習了十天,再來到護民軍技工學堂學習了五天。
最後進入軍工廠下設的修理製造所工作了十天,再被選進了軍工廠火槍生產車間工作十天,再就直接被選到了火炮研製小組。
就這樣差不多訓練學習加工作一兩個月下來,哪怕是一個不識字不會算術的文盲,也會變成懂的千八百字和基礎算術的文化人。
更不用說周景盛這樣秀才出身,又自己研究多年算術、機械、繪製的技術人才了。
這來到火炮研製小組後,可不單單是說自己在那研究測試火炮那麼簡單。
而是一邊帶隊研究測試的同時,一邊結合楊正根據殘本九章算術整理出來的中學數學、物理進行知識理論驗證。
這其中不管是什麼麵積、體積、重量,還有動能、熱能、機械能這些物理學理論知識。
其中能算出測出多少數據,那就記錄多少。
不懂的問楊正,楊正不懂的,那就留著以後來研究。
若是有懂的,能搞明白的,那就加大測試認證,得出正確理論後書寫成冊,提供給護民軍技工學堂當教科書。
其實說白了,楊正就是讓手裡的人才帶隊,去逆向推導數學物理相關的知識體係。
不成功,也不虧。
但若是成功了,那真的能讓手裡的科學技術提升一個大檔次。
此時,楊正來到火炮研製小組,周景盛則是在那帶隊,根據圖紙上繪製的五斤火炮的炮管體積大小,推算出重量。
看著手下認真的樣子,楊正是挺欣慰的。
但仔細聽了半天,看到周景盛等人被非整數計算給拖了半天,楊正又想笑。
這沒有計算器的時代,光靠紙筆和算盤,是真的得累個半死。
也不知道當年那些先輩們,是怎麼靠大腦和算盤,算出了那龐大的數據。
或許,這就是我們民族興盛的根本,總有一幫不畏艱辛的人拚搏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