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元季雪鎖未央,禦案疏深定北疆。
分胡立治安邊策,梯撫西域定朝章。
霹靂炮凝雷破陣,飛天球展眼窺疆。
渭濱匠火熔寒鐵,待得春風掃虜霜。
肇元三年季冬的寒意,似乎都凝聚在了未央宮這間燈火通明的暖閣之內。薑維那份洋洋灑灑數千言的《北伐南匈奴方略疏》靜靜地攤在禦案之上,墨跡已乾,但其字裡行間所蘊含的鐵血殺伐之氣與經略四方的雄心,卻仍在空氣中激蕩不休。
劉禪的手指緩緩劃過奏疏上“臣薑維頓首”幾個字,目光深沉。諸葛亮坐於下首,羽扇輕置膝上,閉目沉吟,顯然已在心中將這宏大方略推演了無數遍。
“伯約此疏,深諳兵法之要,洞悉胡虜之弊,更兼有步步為營之穩與出奇製勝之險,實乃老成謀國之策。”諸葛亮率先開口,打破了沉寂,語氣中滿是讚賞,卻也帶著一絲審慎,“尤其‘先離其盟,再興甲兵’、‘彈性之防’、‘圍三缺一’諸策,深合兵法奇正相生之道。對於戰後‘以夷製夷’、設立都護府之構想,亦頗具遠見。”
劉禪頷首,眼中精光閃動:“伯約確是大將之才,此疏思慮周詳,朕心甚慰。然,正如相父所言,戰陣之事,瞬息萬變。朕觀此疏,覺其剛猛有餘,而懷柔滲透之力或可再強;破敵之策甚善,然長治久安之基,猶可更深耕一二。”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羊皮輿圖前,目光如炬,掃過陰山、漠北,直至更遙遠的西域諸國。
“伯約欲扶右賢王,分南匈奴為二,此策大善。然僅此恐還不夠。”劉禪的指尖點在西域與漠北的交界處,“朕意,在擊潰狐鹿姑主力、扶植右賢王之後,可仿先秦兩漢‘屬國’、‘道’之製,但更進一步。設立‘南匈奴自治區’,並非僅僅羈縻,而是給予其相當程度自治之權,以其俗治其民。”
諸葛亮羽扇輕搖,若有所思:“陛下之意是?”
“朕擬詔令:承認右賢王或其指定之親漢首領)為‘南匈奴自治區’首任‘都護’,秩比二千石,由朝廷正式冊封,賜印綬節杖。其下官員,可由其自行遴選報備朝廷,亦可由朝廷派遣漢官輔佐,共理民政。”劉禪語速平穩,顯然深思已久,“自治區內,胡漢法律並行,漢律管漢民及重大刑事案件,南匈奴習慣法處理其內部一般糾紛。鼓勵胡漢通商、通婚,朝廷可派遣儒生、醫師、工匠入區,傳授農耕、醫藥、技藝,並非強求其立刻改變遊牧之習,而是讓其自擇其利。”
諸葛亮眼中閃過驚歎之色:“陛下此策,實乃釜底抽薪之長遠大計!給予自治,使其不致離心;漢官輔佐與文化滲透,使其漸沐華風;通商通婚,則利益與文化交織,日久天長,胡漢畛域自然漸消。遠比單純武力征服後撤軍,留其自生自滅,再生禍患要高明得多。”
“正是此理。”劉禪點頭,“自治區初立,朝廷可免其三年貢賦,但需允我漢軍在其境內要地駐軍,兵額不必多,重在扼守咽喉,保商路暢通,亦為震懾。其部落青壯,可擇優選拔,編入‘義從胡騎’,由漢將統領,給予優厚糧餉,使其為朝廷戍邊,甚至將來用於征討不臣。如此,既可消弭其反抗力量,又能得其精銳騎兵之力。”
他頓了頓,語氣轉冷:“當然,此一切之前提,是必須先在戰場上將狐鹿姑及其死忠打得肝膽俱裂,讓其再無討價還價之本錢!懷柔,需建立在絕對武力威懾的基礎之上。”
“陛下聖明,剛柔並濟,方為統治之道。”諸葛亮由衷讚道,隨即補充,“既如此,伯約方略中‘徙漢人實河南地’之策,或可調整為在河南地設立軍屯與民屯,與‘南匈奴自治區’比鄰而居,互為奧援,亦為示範,而非急於雜居,以免初時矛盾激化。”
“相父考慮周全,便依此議。”劉禪從善如流,目光又投向西域,“至於西域,伯約‘安西都護府’之議甚好,然‘恩威並用’四字,還可更具體。朕以為,當行‘階梯式’策略。”
“其策可分為三:對於率先臣服、助我討伐南匈奴者,如烏孫、鄯善等,可冊封其王,開放大型互市,優先交易鐵器、絲綢、茶葉等緊俏物資,甚至可派遣工匠助其改進水利農耕,授以‘大漢西域盟友’金印,地位尊崇。”
“對於觀望遲疑者,則維持一般朝貢關係,允其入市,但嚴格控製軍械流出,並令其提供糧草或向導,以觀後效。”
“而對於首鼠兩端,甚至暗中助南匈奴者!”劉禪語氣一厲,“則效仿昔日班定遠故事,遣一偏師,攜精銳弩手與……試驗成功的震天雷,直搗其王庭,廢其王,另立親漢新君!務必使其知曉,順大漢者生,逆大漢者亡!”
諸葛亮撫掌:“階梯分明,賞罰有度!如此,西域諸國必競相歸附,恐後至而受罰。都護府之設立,方能事半功倍。待都護府站穩腳跟,駐軍屯田,控製商路要衝,則西域漸為漢土,不過時間問題。陛下目光之長遠,布局之精妙,實超漢武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禪搖搖頭:“朕不過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汲取教訓罷了。漢武雖開拓西域,然耗費巨大,民力疲敝。朕欲以通商、文化緩慢滲透,輔以必要武力,以求長遠實利,而非虛名。”
戰略層麵的補充方略已定,劉禪又將目光投回薑維的奏疏,關注起具體戰術細節。
“伯約‘蜂鳥計劃’甚好,三隊探卒各司其職。然‘影衛’與‘暗行禦史’中,亦有善於潛伏、刺殺之輩。可從中遴選高手,混入商隊,或偽裝成流浪的薩滿、工匠,目標直指南匈奴各部之神箭手、馴馬官、乃至負責後勤調度之文吏。”劉禪眼中閃過一絲冷光,“兩軍對壘,非隻戰場爭鋒。使其神射手莫名斃命,良馬成批病倒,糧草調度失靈,其戰力未戰先損三分。”
諸葛亮頷首:“此乃‘斬翼’之策,可行。臣會令史阿精心挑選人手,製定詳儘計劃,務求隱秘有效。”
“至於陰山阻擊戰,伯約依托地形,以弩陣拒敵,堪稱經典。然朕以為,可將新試製之‘霹靂神炮’實驗甲型)部署於此。”劉禪點了點輿圖上陰山峽穀的兩側高地,“不必求其精度,隻需在其騎兵衝鋒最密集之時,發射火藥包。其聲如巨雷,火光迸裂,煙塵蔽日,南匈奴戰馬何曾見過此等場麵?必驚駭炸營,陣型大亂。屆時弩兵再行攢射,事半功倍!即便數炮失靈,亦無礙大局。”
“陛下奇思,正當其用!”諸葛亮眼中一亮,“此物用於守險挫敵銳氣,再合適不過。臣即刻令少府與將作監,優先保障陰山方向‘霹靂神炮’及火藥包之調配與熟練操作工匠的派遣。”
“還有‘飛天球’。”劉禪續道,“伯約方略中未提及此物。朕以為,開戰之後,至少需有兩具‘飛天球’隨軍前進,於陰山之戰、龍城奇襲乃至最終決戰時,升空了望。其所見敵軍動向、規模、指揮部位置,皆可以旗語或特定顏色的煙火向下傳遞。此乃我軍之‘天眼’,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