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霽長安氣象新,泮宮重整待芳辰。
紈絝悔立千金諾,寒士功成一寸真。
學規重整鋒芒斂,同窗漸覺性情親。
莫歎前塵風波惡,春枝蓄勢待成蔭。
風雪依舊肆虐,糧倉外一片忙碌混亂。在這小小的角落裡,兩個曾經處於雲泥之彆的少年,一個出身寒微飽受欺淩,一個世家驕子淪為罪役,此刻卻蹲在冰冷的雪地上,沉默地做著同一件事。沒有言語,隻有粟米落入麻袋的沙沙聲,和呼嘯的風聲。一道無形的隔閡,似乎在這共同承受的冰冷與勞作中,悄然消融了一角。
董小禾收拾完最後一把粟米,仔細地將麻袋破損處紮緊。他直起身,從自己懷裡小心地掏出一個用乾淨布帕包裹、尚帶著體溫的雜麵餅——那是他省下來準備帶回家給父親和弟妹的。他看了看楊駿凍得發青的臉和裂口流血的手,猶豫了一下,最終將餅塞進了楊駿冰冷僵硬的手裡。
楊駿渾身一震,如同被燙到一般,猛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看著董小禾。那餅的溫熱透過冰冷的掌心傳來,是如此的陌生又如此的灼熱。
董小禾沒有看他,隻是低聲說了一句,聲音很快被風雪吹散:“…趁熱吃吧…扛活…得有力氣…”說完,他緊了緊身上的舊衣,抱著那捆《救荒本草》圖冊,轉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了茫茫風雪之中,身影很快消失不見。
楊駿呆立在原地,手裡緊緊攥著那個溫熱的雜麵餅,看著董小禾消失的方向,又低頭看看自己沾滿泥雪粟粒、裂口縱橫的手,再看看糧倉門口那些麵黃肌瘦、眼巴巴望著粥棚的流民……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衝擊狠狠撞在他的心上。那個被他踩在腳下、肆意欺淩的“泥腿子”,在他最狼狽不堪、尊嚴掃地之時,沒有落井下石,沒有嘲諷唾罵,反而為他求情,幫他收拾殘局,甚至…給了他一個救命的餅!
“扛活得有力氣……”董小禾那平靜的話語在他耳邊回響。是啊,扛活…原來活著,無論是高高在上還是卑微如塵,都需要力氣。而這份力氣,不僅僅來源於食物,更來源於……尊嚴與良知。
滾燙的淚水再次模糊了楊駿的視線。他低下頭,狠狠地咬了一口那粗糙卻溫熱的雜麵餅,混合著淚水,艱難地咽了下去。風雪抽打在臉上,很冷。但心底某個凍結已久的角落,似乎有什麼東西,伴隨著這口餅和那個消失在風雪中的背影,開始悄然融化。
皇帝的雷霆之怒與後續的鐵腕處置,如同在長安太學這潭深水中投下了一塊巨石,激起的漣漪經久不息,深刻地重塑著這裡的風氣。
學正一職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實權,由一位以剛直聞名的蜀中老儒擔任。他手下增設了數名“學風糾察”,每日巡視於講堂、齋舍、飯堂之間,目光銳利如鷹。一冊墨跡簇新的《太學規誡》被鐫刻在木板上,高懸於明倫堂最醒目的位置,開篇便是“同窗相待,貴在誠敬。恃強淩弱、辱罵毆鬥、毀人書物者,嚴懲不貸,師長連坐!”字字鏗鏘,如同懸頂之劍。學子們私下議論,這新學正手中的名冊上,已記錄了幾起因口角爭執而遭申斥、罰抄的事件,雖遠不及楊駿案惡劣,但也足見新規之嚴。
更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學規會”的成立。這個由博士推薦、學子推舉產生的團體,成員既有蜀中學子,也有像李邈這樣仗義敢言的關中寒門,甚至還有一位因家學淵源、品性端方而被推舉的關中士族旁支子弟。他們定期議事,負責調解學子間的小糾紛,收集學風意見,直接向學正反映。一道無形的監督網,在太學內部悄然織就。曾經肆無忌憚的哄笑和鄙夷的目光,在講堂和飯堂裡幾乎銷聲匿跡。即便有爭執,也大多能克製在言辭之內,一旦有升級的苗頭,周圍便會有警惕的目光投來,或是有學規會的成員及時介入。一種壓抑但明確的秩序感,籠罩了整個學府。
董小禾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依舊住在西院那個角落的齋舍,但楊駿的床鋪已經空了。同屋的兩位寒門同窗,如今與他相處自然了許多,偶爾還會請教他抄錄典籍的技巧。尹賞博士待他更是不同。老人心中懷著深深的愧疚,不僅將董小禾的俸祿按旨意加倍,更在學業上傾囊相授。他不再僅僅讓董小禾機械地抄書,而是耐心地為他講解典籍中的微言大義,農桑之術背後的天文地理、水利工巧之理。藏書閣裡,時常能看到這一老一少對坐討論的身影。董小禾眼中的迷茫和恐懼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知識日益增長的渴求和一種沉靜的自信。皇帝賜下的錢帛,讓家中的困境得到了極大的緩解,祖父和父親的臉上也多了久違的笑容。壓在少年心頭的巨石,終於被移開。
這一日,董小禾被尹賞叫到身邊。博士遞給他一卷嶄新的素帛和一份清單,眼神中帶著期許:“小禾,開春在即,白渠新修的分支渠堰即將啟用,急需一批《汜勝之書》和《記勝之書》中關於水利灌溉、選種育苗的節錄,分發至各屯田所及沿渠鄉亭。此事緊要,你心思縝密,字跡工穩,便由你主責抄錄。可挑選幾名得力同窗協助,務必在半月內完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子領命!定不負博士所托!”董小禾雙手接過素帛和清單,心中湧起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和被信任的暖流。這已不再是單純的抄書換糧,而是參與到關乎萬千農田收成、關乎朝廷屯田大計的實際事務中。
他開始在相熟的寒門同窗中挑選人手,也嘗試著去邀請幾位平日裡埋頭苦讀、性情溫和的士族子弟。起初,士族子弟們麵對董小禾的邀請,神色間還有些不自然,帶著一絲疏離和審視。但董小禾態度不卑不亢,隻就事論事,說明任務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或許是因為楊駿案的震懾猶在,或許是董小禾身上那種沉靜專注的氣質令人難以拒絕,最終有兩位士族子弟猶豫著應承了下來。
抄錄工作在藏書閣旁一間特意騰出的靜室內展開。董小禾作為負責人,仔細地將需要摘抄的段落分派下去,講解抄錄的格式要求,甚至親自示範幾個容易寫錯的古體字。他專注地伏案書寫,筆尖在素帛上流暢地滑動,發出細微的沙沙聲。陽光透過窗欞,照亮他沉靜的側臉和一絲不苟的神情。
一位參與抄錄的士族子弟,名叫崔琰並非曹魏名臣,同名),來自清河小房。他起初隻是機械地謄寫,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被董小禾吸引。這個曾被楊駿踩在腳下的寒門少年,此刻沉靜如水,指揮若定,筆下字跡清雋工整,遠超自己。崔琰心中那點因出身而殘留的優越感,在董小禾專注而專業的態度麵前,悄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絲複雜的敬佩和自省。他抄錄的速度,不自覺地加快了幾分,字跡也更加用心。
李邈等寒門學子更是乾勁十足。他們知道,這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在為朝廷出力,證明自己的價值。靜室內隻剩下筆尖劃過素帛的沙沙聲,氣氛專注而和諧。地域的隔閡、出身的差異,在這共同的目標和專注的勞作麵前,似乎暫時消弭於無形。一種基於共同勞作和相互認可的新型同窗之誼,正在這墨香中悄然萌芽。
當董小禾將最後一份抄錄完畢、校對無誤、裝訂整齊的農書節錄冊恭敬地交給負責水利工程的陳式都尉時,這位素來嚴肅的武將翻看著手中字跡清晰、內容精準的冊子,難得地露出了讚許的笑容,用力拍了拍董小禾的肩膀:“好小子!乾得漂亮!沒給咱們田家村丟臉!有了這些寶貝,開春引水下種,心裡就更有底了!”這樸實而有力的肯定,讓董小禾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景耀八年公元234年)春正月長安·太學
新年的氣息尚未散儘,太學明倫堂前人頭攢動。一場由學規會發起、學正主持的“立信”儀式正在舉行。儀式的主角,是即將結束勞役、返回太學但已被褫奪學籍,需以役代學)的楊駿、韋昌等人。
楊駿穿著洗得發白的舊囚服,身形比數月前消瘦了許多,皮膚粗糙黝黑,曾經白皙的雙手布滿了厚繭和凍瘡愈合後的疤痕,眼神中曾經的桀驁被一種深沉的疲憊和複雜所取代。他站在眾人麵前,迎著無數道或審視、或好奇、或依舊帶著鄙夷的目光,身體微微僵硬。
學正的聲音嚴肅而洪亮:“…爾等昔日恃強淩弱,行止乖張,辱及同窗,毀人書物,更敗我太學清譽!幸得陛下天恩浩蕩,丞相法外施仁,允爾等戴罪立功,以役代學,觀其後效!今日期滿,當於此明倫堂前,立下信諾,洗心革麵!”
楊駿深吸一口氣,抬起頭。他的目光掃過人群,看到了站在尹賞博士身側、穿著整潔襴衫、神色平和的董小禾。四目相接,楊駿的身體明顯顫抖了一下,隨即迅速低下頭,避開那平靜的目光。他向前一步,展開手中一份謄寫工整的帛書,聲音嘶啞卻清晰地宣讀起來:
“罪役楊駿,謹立此信:昔日狂悖無知,恃家世之微蔭,行欺淩之惡舉,毆辱同窗董小禾,毀其書帛,辱其身心…其行卑劣,其罪深重!…蒙陛下再造之恩,丞相寬宥之德,尹博士不棄教誨…於賑濟所服役三月,親曆民生之艱,方知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親承勞作之苦,方知筋骨之痛,刻骨銘心…更感董…董同學以德報怨之胸懷…駿…悔愧無極!今立此信,對天地,對太學師長同窗,立誓:自此洗心革麵,謹言慎行,尊師重道,善待同窗。若違此誓,天地不容,人神共棄!”
他念到“董同學”和“以德報怨”時,聲音明顯哽咽,停頓了片刻才繼續下去。當他念完最後一個字,深深彎下腰,將那封言辭懇切、充滿悔意的“立信書”高舉過頭頂,奉給學正時,整個明倫堂前一片寂靜。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這份悔意的沉重和真實。
學正鄭重地接過帛書,環視眾人,聲音沉凝:“望爾等銘記今日之言,以楊駿之悔為鑒!同窗之道,貴乎誠敬仁恕!恃強淩弱者,終將自食其果;以德報怨者,方顯胸襟氣度!望我太學上下,同心同德,再塑清平!”
儀式結束,人群散去。楊駿獨自站在空曠的明倫堂前,冬末的寒風依舊凜冽。他望著太學高聳的屋脊和遠處蒼茫的終南山,久久未動。三個月的勞役,洗去了他身上的驕縱之氣,也讓他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自己曾經的醜陋和淺薄。董小禾塞給他的那個溫熱的雜麵餅,像一顆種子,在他荒蕪的心田裡種下了一種名為“敬畏”與“良知”的東西。前路迷茫,但至少,那個肆意妄為的楊駿,已經死在了渭水河畔的風雪裡。
而在藏書閣溫暖的窗邊,董小禾正全神貫注地謄錄著一份關於隴西羌地新式畜力犁的圖說。窗外,幾株老梅的枝頭,已有細小的花苞在料峭寒風中悄然萌動,蓄積著綻放的力量。
長安武庫的最深處,那百枚沉睡的“霹靂神彈”依舊靜默。但在這座古老的學府裡,一場關於尊嚴、公正與救贖的無聲驚雷,已然炸響,滌蕩了陰霾,重塑了秩序,並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孕育著真正屬於未來的、堅韌而蓬勃的生機。
喜歡強漢之墨色如血請大家收藏:()強漢之墨色如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