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幟連雲渡海東,長驅直搗寇巢空。
灘頭破伏摧餘孽,帶水摧營震狡戎。
樓艦溯江圍險堞,銳師臨郭壓危墉。
莫言偽降能延命,天討終歸覆狡凶。
肇元二年公元238年)初秋,高句麗西海岸,列口海灣。
晨霧如紗,彌漫在平靜的海麵上,隱約可見遠處蜿蜒的海岸線與起伏的山巒。海風帶著鹹腥的氣息,吹拂著“長安”號樓船上獵獵作響的赤色漢旗。陸抗一身玄甲,外罩深藍色戰袍,按劍立於高聳的艦首,目光如炬,穿透薄霧,審視著那片即將成為戰場的海灘。他麵容沉靜,唯有微微抿緊的嘴唇透露著內心的審慎與決斷。
海灘上的戰鬥漸漸平息後,硝煙與血腥味混合,彌漫在空氣中。一路上隨處可見的伏兵除少數逃入深山,大部被殲。漢軍士卒正在打掃戰場,救治傷員,清點戰果。
陸抗在親兵護衛下登上灘頭。周胤和羅襲前來稟報:“稟都督,殲敵約四百餘,俘獲數十人,包括一名魏軍頭目。我軍……陣亡八十七人,傷一百五十餘人。”
陸抗麵色沉靜,目光掃過灘頭上陣亡將士的遺體,以及那些被繳獲的、帶有明顯魏軍和公孫部印記的兵器鎧甲,冷聲道:“傷亡不小,然初戰銳氣不可墮。可見司馬羕、公孫崢已與高句麗沆瀣一氣,竟能在此設伏。那名俘虜,嚴加審訊,務必撬開他的嘴,弄清王險城布防、司馬羕及位宮的具體計劃!”
“諾!”
很快,審訊有了結果。那被俘的魏軍頭目受刑不過,吐露實情:確是司馬羕獻策,判斷漢軍可能從列口登陸,故在此設伏,企圖挫漢軍銳氣,拖延時間。司馬羕本人仍在王險城內,與位宮在一起。王險城目前由大將軍金秀接替已死的李琛)統領約一萬五千兵馬守城,城外浿水大同江)入海口處的“浿口戍”增兵至兩千,配備了高句麗自製的投石機,企圖封鎖江麵。此外,位宮已緊急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北上欲再次遊說鮮卑軻比能南下牽製漢軍。
陸抗聽罷,沉吟片刻,對周胤、羅襲等將領道:“司馬羕是想憑浿水天險和王險城高牆,拖住我軍,等待變數。殊不知,陛下既發天兵,豈容他拖延?我水軍利在速戰,必須儘快打通浿水通道,兵臨王險城下,與趙廣將軍會師!”
他當即下令:“全軍加速登陸,建立穩固灘頭大營!命工匠即刻組裝輕型投石機、弩炮。明日拂曉,羅襲率水師陸戰營並周胤所部跳蕩兵,溯浿水而上,拔除浿口戍!樓船艦隊提供火力支援,並運輸攻城器械!”
與此同時,陸路大軍亦高歌猛進。
趙廣率領的一萬兩千陸路漢軍,在取得增地營大捷後,休整一日,補充糧秣,旋即揮師東進。太子劉璿經初陣洗禮,褪去了幾分稚嫩,眼神更加沉穩,每日皆與趙廣、王佑、李煥等將領商議軍情,並向張毣及國子學子詢問記錄戰事心得、地理民情,勤勉有加。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沿途高句麗城寨望風歸降,偶有抵抗,皆被王佑的山地營或李煥的陷陣營以極小代價迅速粉碎。趙廣治軍嚴謹,嚴禁擾民,對所過之地秋毫無犯,反而將繳獲的部分糧食分發與貧苦百姓,並張貼安民告示,宣示大漢威德,隻誅首惡位宮及國賊司馬羕,餘者不究。此舉極大瓦解了高句麗軍民的抵抗意誌,甚至常有高句麗百姓主動為漢軍帶路或提供情報。
這一日,大軍進抵至距離王險城僅六十裡的“帶水”疑為今載寧江)。斥候來報,帶水東岸發現高句麗軍大隊人馬,依山傍水紮下連營,營寨堅固,旌旗招展,看樣子是企圖憑借帶水最後一道屏障,阻擊漢軍。
趙廣與諸將登高觀察。隻見對岸營壘連綿,鹿角重重,挖有壕溝,布置得法,顯然吸取了增地營慘敗的教訓。營中兵力看來不下萬人。
“將軍,敵軍據險而守,強攻恐傷亡不小。”王佑皺眉道。
李煥則抱拳請命:“陷陣營願為前鋒,踏破敵營!”
太子劉璿看向趙廣:“趙將軍,可否效增地營舊事,遣奇兵繞後?”
趙廣凝視良久,緩緩搖頭:“此地地形與增地營不同。敵軍背靠大山,側翼是湍急的帶水,難以大規模迂回。且敵營布置嚴謹,似有高人指點,恐已防備我夜襲繞後之策。”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銳光,“然,其營寨雖固,心卻不穩。連戰連敗,主將新喪指王唊),如今又聞我水師已登陸西海岸,其軍心必然惶懼。我觀其營寨,雖看似嚴密,然各部旗幟略顯雜亂,調度似有遲滯,可見號令不一,士氣低落。”
他轉身下令:“今日不再前進,於西岸紮營,與敵隔河對峙。多立旌旗,廣布疑兵,炊煙加倍,示敵以強,使其不敢妄動,更增其懼意。王佑將軍!”
“末將在!”
“你率山地營精銳五百人,攜三日乾糧,連夜溯帶水而上,尋找水淺或可迂回之處,潛至敵後。不必強攻,隻需占據險要,多布旗幟,虛張聲勢,斷其糧道,襲其斥候,散布謠言,言我水師已破浿口戍,不日即至!讓其腹背受敵,日夜不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煥將軍!”
“末將在!”
“命陷陣營並幽州騎兵,做好準備,明日聽我號令,待敵自亂,便強渡帶水,直搗其中軍!”
“張參軍!”
“下官在!”張毣躬身。
“即刻起草勸降書信,用箭射入敵營。言明利害,隻誅位宮、司馬羕,餘者投降免死,並有賞賜。頑抗到底,則玉石俱焚!”
“下官遵命!”
漢軍一係列組合拳迅速打出。西岸大營連綿數裡,旌旗蔽日,鼓聲陣陣,一副即將大舉進攻的態勢。帶水東岸的高句麗軍見狀,更是緊張萬分,一夜數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