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金牛雪映暉,鑾車回轡向京畿。
涪城延攬忠良士,荒塚憑吊烈士魂。
登聞鼓設伸民怨,西市刑明儆貪痕。
待得春來冰化後,漢家重見日光輝。
夕陽西下,金輝遍灑金牛道,積雪映出暖光。劉禪望著關平遠去的背影,心中滿是希冀。他知前路雖艱,然有若關平之忠義之士,諸葛亮、薑維之賢臣良將,更有無數盼太平之百姓,必能鏟除奸邪,守定大漢江山,開創海晏河清之盛世。
車隊複行,向長安進發。輿車碾過積雪山道,留下深深車轍,似在訴說這段險中含望的征程。劉禪坐於輿中,緊握青虹劍,心中默念:父皇,相父,孩兒定不令爾等失望,必使大漢江山永立天地之間!
隆冬涪城,寒風凜冽,卻因一場特殊召見而暖意湧動。
驛站正堂內,燭火通明,劉禪身著常服,端坐於上首,目光溫和掃過堂下十餘人——或鬢發斑白之鄉紳,或身著青衫之縣令,或虎背熊腰之豪傑,皆是其微服私訪時所識之仁人誌士。
堂下最左,立著鄉紳陳老栓。此人原是涪城富戶,家有良田百畝、商鋪數間,卻見周邊孤寡無依、饑寒交迫,竟儘賣家產,於城郊築義莊,收養孤寡三十餘口,日供三餐,寒冬更送棉衣。有人勸他“留財養老”,他卻道:“錢財皆身外之物,能令老者安穩度日,勝卻一切。”
挨著陳老栓的,是梓潼下轄某縣縣令王彥。他到任三載,始終清正廉潔,拒與當地豪強同流。當同僚皆在克扣賦稅、收受賄賂時,他竟以己之俸祿填補縣府虧空,更親率百姓修繕水利,令收成增三成。豪強多次威脅利誘,他始終不為所動,甚至險些遭誣陷下獄,幸得劉禪微服時察出端倪,才為其洗冤。
最右之壯漢,名喚周泰非東吳周泰),原是當年北伐時軍中小校尉,因傷退伍歸鄉。見當地盜匪橫行、百姓受欺,地方官卻置之不理,他便組鄉勇日夜操練,不僅數退盜匪,更護百姓秋收,令周邊村落得安。有人笑他“多管閒事”,他卻拍胸道:“吾曾為大漢兵卒,護佑百姓,乃天經地義!”
劉禪望著眼前諸人,心中滿是感慨。他起身下階,從內侍手中取過一疊青色頭巾——此乃他特意令人造之“義士巾”,巾角繡小“漢”字,象征對忠義之士的認可。
“陳老栓。”劉禪先至鄉紳麵前,親為其係“義士巾”於額間,“君儘賣家產、救濟孤寡,這份仁心,勝逾黃金。”
陳老栓老淚縱橫,忙躬身行禮:“陛下謬讚!草民不過做分內事,不敢當‘義士’之名。”
“君當得。”劉禪扶其起身,又走向王彥,為其係巾,“王縣令守本心、遠奸邪,更為民辦實事,此縣令之職,君擔得稱職!朕已頒旨,遷君為蜀郡太守,望君續守初心,造福更多百姓。”
王彥又驚又喜,跪地謝恩:“臣定不負陛下所托,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最後,劉禪至周泰麵前,笑遞“義士巾”:“周壯士組鄉勇護民,頗有當年霍嫖姚之風。朕任命君為巴西郡都尉,統領當地駐軍,續守一方安寧,如何?”
周泰大喜過望,雙手接巾係於額間,單膝跪地:“末將謝陛下恩典!定守護好巴西郡,不令百姓受半分欺淩!”
待眾人皆佩“義士巾”,劉禪返歸上首,目光掃過諸人,鄭重道:“諸位,朕今日召爾等,非隻為封賞,更要告知——大漢江山,不隻姓劉,更屬每一個守護它之人。爾等身份不同、境遇各異,卻皆懷仁民之心、忠漢之念。正因有爾等,江山方能屹立不倒。朕盼日後,有更多人像爾等一般,為天下、為百姓,出一份力、儘一份心。”
堂下眾人紛紛躬身:“臣等草民等)遵旨!願為大漢效力,為百姓謀福!”
次日清晨,回鑾車隊自涪城出發。天飄雪花,鵝毛雪片落於車簾,轉瞬積薄層。行至半途,劉禪忽掀簾對史阿道:“傳令車隊繞道,往城西無名烈士墓群。”
史阿雖疑——此處乃當年北伐時安葬陣亡士卒之所,因戰亂頻仍,多士卒姓名無考,僅立無字石碑,平日少人問津——卻未多問,即刻傳令改道。
半時辰後,車隊抵墓群。雪勢愈大,荒草萋萋的墳塋轉瞬覆雪,更顯肅穆。劉禪下輿,踩雪步向墓群中央。內侍欲為其撐傘,卻被他揮手拒之:“不必,讓朕陪這些烈士待片刻。”
他從懷中取出張翼所贈之血淚賬冊——此冊記儘無數老兵與遺屬之苦難,亦見證他此行所見所聞。劉禪將賬冊置於一塊無字石碑前,取火折子點燃。火焰漸噬賬冊,黑灰在風雪中飄散。
劉禪輕聲道:“兄弟們,朕回來了。此前朕失察,令爾等家小受苦挨餓,朕對不住爾等。然爾等放心,克扣撫恤之貪官,朕已擒獲;爾等子嗣,朕會令其飽暖,更教其讀書識字;爾等所守江山,朕必拚儘全力,不教蛀蟲侵蝕。自今往後,再無烈士遺屬挨餓受凍,再無忠臣良將寒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雪片落於肩頭,轉瞬染白發絲。他靜立墓群前,望著賬冊化為灰燼,似在與逝去烈士對話。史阿與鐵衛立在遠處,望著皇帝孤獨卻堅定的背影,心中滿是敬佩——這個曾需丞相庇護的少年天子,如今已學會擔責,學會為百姓、為烈士著想。
離墓群時,雪勢漸小。車隊續向長安進發,沿途百姓聞皇帝回鑾,皆立路邊跪拜,高呼“陛下萬歲”。劉禪掀簾,對百姓拱手致意,眼中滿是暖意。
傍晚時分,長安城樓輪廓終現於遠方。那巍峨城樓立在風雪中,象征大漢威嚴與傳承。劉禪對身旁史阿道:“師傅,請記此場雪。它覆去路上血跡淚痕,亦似為江山洗去塵埃。來年春雪消融時,朕要見一個乾淨的江山——無貪官汙吏,無百姓疾苦,唯國泰民安,唯盛世繁華。”
史阿躬身道:“末將謹記陛下之言。”
車隊抵朱雀門時,諸葛亮正率文武百官在此迎駕。老丞相身著朝服,發已大半花白,卻依舊精神矍鑠。見劉禪輿車停下,他率先上前躬身行禮:“老臣諸葛亮,率文武百官恭迎陛下回鑾!陛下一路辛苦!”
劉禪下輿,親手扶起諸葛亮:“相父快起。朕此行雖有波折,卻亦收獲良多,不算辛苦。”他側身讓開,身後跟著數名烈士遺屬——中有當年巴郡餓死老兵之妻,有漢中失怙之童。劉禪對諸葛亮道:“相父,此皆烈士遺屬。朕帶他們回來,是要讓他們見一見,其親人以命守護的江山,不會忘了他們。”
諸葛亮望著那些衣雖樸素卻麵帶希冀的遺屬,眼眶微濕。他悄然拭去眼角淚水,心中感慨——那個先帝托孤、曾需他手把手教導的少年,今已懂“民心”二字之重,已成能庇護眾生的帝王。他再躬身:“陛下仁厚,老臣深感欣慰。”
百官見狀,亦紛紛跪倒:“陛下聖明!大漢萬歲!”
當夜,未央宮燈火通明。劉禪回宮後未歇息,即刻召諸葛亮、費禕、董允等重臣,於西暖閣議事。他坐於案前,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朕此次微服私訪,見多百姓苦難,亦查得無數貪官罪行。今日回鑾,有兩道旨意,需即刻頒布。”
他頓了頓,續道:“第一道旨意:於宮闕之下設登聞鼓。凡天下百姓有冤情者,皆可擊鼓鳴冤,直奏天聽。任何人不得阻攔推諉。若有官員敢刁難鳴冤百姓,以欺君之罪論處!”
諸葛亮等人連忙躬身:“臣等遵旨!”設立登聞鼓,可令百姓直訴冤情,避地方官徇私,實乃安撫民心、整頓吏治之要舉。
“第二道旨意:明日午時,於西市監斬七十三名貪官。此輩中有克扣撫恤之糧官,有勾結豪強之郡守,更有通魏國細作之京官,個個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劉禪聲冷,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明日監斬,在京百官必須到場觀刑!朕要讓他們親見貪贓枉法、欺壓百姓之下場!朕要讓他們記取,大漢律法,非是擺設!”
此言出,閣內眾人皆麵露震驚——一次性斬七十三名貪官,更令百官觀刑,此乃雷霆手段,足以震懾朝野。然念及被貪官迫害之百姓與老兵,又覺這般處置,毫不為過。
“臣等遵旨!”眾人再躬身。
議事畢,諸葛亮獨留,望著劉禪疲憊卻依舊明亮的眼眸,輕聲道:“陛下今日之舉,雖顯嚴苛,卻能震懾奸邪,安撫民心。隻是…日後朝中或有非議。”
劉禪搖頭笑道:“相父放心,朕不懼非議。隻要能還江山清明,能令百姓過上好日子,朕即便擔些‘酷君’之名,亦無妨。”他走到窗邊,望著外間依舊飄落的雪花,“相父看,此雪仍下,然寒冬終會過去,春天終究要來。朕信,不消多久,大漢江山,便會如春日般,滿是生機與希望。”
諸葛亮望著皇帝背影,心中滿是欣慰,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老臣信,在陛下治理下,大漢定會迎來盛世。”
窗外雪靜靜飄落,覆了未央宮宮簷,亦覆了長安街道。雖夜色深沉、寒風依舊,然眾人皆知,一場徹底的變革,已在這片土地上拉開序幕。
待朝陽升起,貪官頭顱落地,登聞鼓聲響起,一個嶄新的大漢,正朝世人走來。春天或仍需些時日,然希望之種,已在這片飽經苦難卻依舊堅韌的土地上,悄然埋下。
喜歡強漢之墨色如血請大家收藏:()強漢之墨色如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