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人”冰冷的宣告如同無形的枷鎖,瞬間扼住了每一縷意識輝光的脈動。溫暖的信息光海依舊在流淌,但那令人心安的韻律此刻卻化作了精確的倒計時滴答聲,敲打在每一個人類幸存者的意識核心上。三個標準周期——這個短暫得令人窒息的時間窗口,成為了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篩選程序,因他們試圖救助星痕遺族的“違規”行為而提前觸發,評估重點直指“規則遵守度、係統協同性、潛在風險控製能力”。這不再是模糊的“適應性”,而是具體而冰冷的審判標準。
空氣如果存在的話)仿佛凝固了。短暫的驚悸過後,一種極致的冷靜反而如同冰水般浸透了集體意識。絕境,他們經曆得太多了。這一次,不同的是,敵人並非具象的獵犬或風暴,而是他們賴以存身的這艘方舟本身所遵循的、不容置疑的鐵則。
山嶽的意識如同淬煉過的玄鐵,沉靜而堅韌。一種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緊迫感在鏈接中自然彌漫:“審判日提前了。規則,就是唯一的戰場。”他的“目光”掃過林凡,“破解它。不是對抗,是理解,然後……找到在規則內生存,甚至……利用規則的方法。”隨即轉向徐婉,“融入它。讓你的共鳴,成為我們感知規則細微變化、甚至……嘗試進行最微小‘對話’的橋梁。”最後是陳雪,“監視它。每一個能量波動,每一個信息流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是規則意圖的體現。我們要預判,而不僅僅是反應。”
命令清晰,目標明確。生存的本能驅使著他們,將所有的智慧與力量,投入到這場與無形規則的生死博弈中。
林凡的“星雲”以前所未有的專注度運轉起來。伊莎碎片的光芒不再熾烈,而是變得極度內斂、深邃,如同黑洞般吞噬著所有可觸及的數據。“守墓人”宣告的篩選標準,成為了他解析的核心目標。他不再試圖窺探“諾亞”的終極秘密,而是全力鑽研其“行為準則”。他將“守墓人”過往的所有交互記錄、資源分配模式、乃至對之前“違規”事件的反應,都作為數據樣本,構建複雜的邏輯模型。他分析的重點在於:這套規則體係的優先級判定邏輯、對“異常”的容忍閾值、以及在“效率”與“控製”之間的平衡點。
“規則並非鐵板一塊,”林凡在快速演算中分享著他的初步發現,意識波動如同精密儀器輸出的數據流,“它存在‘權衡’。例如,在‘維護係統穩定’最高優先級)與‘清除潛在風險’高優先級)之間,如果‘風險’尚未顯現且‘清除行為’本身可能引發更大不穩定時,規則會傾向於‘觀察’和‘限製’而非‘立即清除’。我們的‘違規’行為,之所以觸發的是‘篩選’而非‘即時清除’,可能正源於此——規則判定我們尚具‘觀察價值’,且立即清除我們可能對第七扇區穩定造成不可控擾動。”這個發現至關重要,意味著他們並非毫無周旋餘地,規則本身存在可以利用的“縫隙”。
徐婉的光輝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不再嘗試引導能量構建任何顯性結構,而是將自身意識更深地“沉入”周圍的信息光海之中。她不再試圖去“控製”或“改變”,而是極致地去“感受”、去“理解”這片光海固有的“情緒”和“節奏”。她將自己的共鳴頻率調整到與光海背景波動無限接近的狀態,仿佛一滴水融入大海。在這種狀態下,她捕捉到了極其細微的差異:當“守墓人”進行日常維護時,光海的波動是平穩、均勻的;而當其發布篩選指令時,雖然整體依舊穩定,但在指令傳遞的瞬間,特定頻段的規則符號會產生極其短暫、幾乎無法察覺的“共振強化”。這種強化,似乎與指令的“優先級”和“緊迫性”相關。她嘗試著,在光海自然波動的間隙,以同樣微弱的方式,模擬出一種代表“穩定”、“協作”、“低能耗”的規則韻律,如同向係統發送無聲的示好信號。她不確定這是否有用,但這是她在規則框架內,所能做出的最積極的“表態”。
陳雪則將監測網絡的靈敏度提升至極限。她不再僅僅監控能量層級,而是專注於分析信息光海中流淌的那些基礎規則符號的組合模式和變化規律。她發現,在“守墓人”活躍期,符號的組合會呈現出更高的“有序度”和“重複性”,仿佛某種標準化的指令語言。而在相對平靜期,符號組合則更顯“隨機”和“複雜”,像是係統自身的背景運算或更深層的信息交換。她試圖從中找到“篩選程序”啟動後的特定模式,尤其是與“評估”相關的數據流特征。同時,她嚴密監控著第七扇區與“諾亞”其他區域的邊界,警惕任何可能來自外部的、代表更高權限的掃描或乾預。
時間在無聲的激烈博弈中飛速流逝。第一個標準周期,在令人窒息的緊張中過去。沒有發生直接的攻擊或審判,隻有無處不在的、沉默的“觀察”。這種沉默,比直接的威脅更讓人壓力倍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進入第二個周期,轉機初現。
林凡的模型有了突破性進展:“分析顯示,‘守墓人’對‘規則遵守度’的評估,並非簡單判斷是否‘違規’,而是更側重於行為背後的意圖可預測性以及違規後的‘矯正意願’。我們的‘違規’是出於救助盟友,動機具有‘協作性’和‘低惡意’,這可能在規則評估中是一個……可酌情減罪的因子!”他立刻調整策略,建議在接下來的交互中,有意識地通過邏輯推演,向“守墓人”傳遞“認可其規則權威性”、“願意在規則框架內協作”的隱含信息。
幾乎同時,徐婉的深度共鳴帶來了一個意外發現:在她極致融入光海的狀態下,她隱約感知到,在信息光海的“更深處”,似乎存在著另一種……更加古老、更加緩慢、甚至略帶“疲憊”的規則波動基底。這種基底波動與“守墓人”主導的、高效而精準的表層波動,存在著一種極其微妙的、近乎“諧波”的關係,但又不完全同步,仿佛……一個更古老的係統,在支撐著一個更新的界麵。這個發現讓她心生震撼,難道“諾亞”本身,也並非鐵板一塊,其內部可能存在層次結構?
陳雪的監測也捕捉到了異常:在第二個周期臨近結束時,“守墓人”向第七扇區發送了一段非指令性的、加密等級極高的數據包。數據包的目標並非人類意識,而是直接融入了第七扇區的規則基底。緊接著,陳雪監測到那片之前發現古老信息沉積層的區域,規則結構出現了極其細微的、短暫的“活化”跡象,仿佛被注入了一絲能量,但很快又歸於沉寂。這似乎印證了徐婉的感知——“諾亞”內部,確有更深層的、可能與“守墓人”並非完全一體的古老機製在運作!
這些發現,如同在黑暗的迷宮中發現了幾條隱秘的岔路。規則並非絕對,係統內部可能存在複雜性和甚至……矛盾?
就在第二個周期結束,最後一個周期開始的刹那——
“守墓人”的聲音再次響起,依舊冰冷,但內容卻出乎意料:
“基於第一階段觀察及行為數據分析,人類文明意識聚合體‘規則遵守度’項下‘矯正意願’子項評分上調。‘係統協同性’潛力評估中。”
“現啟動輔助評估程序:第七扇區規則基底檢測到微能量逸散點坐標:θ區域)。該逸散可能導致局部規則穩定性衰減。任務:在一個標準周期內,利用許可資源,完成該逸散點的非侵入性加固作業。”
“任務完成度及作業精度,將納入‘潛在風險控製能力’及‘係統協同性’最終評估。”
任務!一個具體的、在規則框架內的任務!
這不是審判,而是一個……測試!一個展示他們“價值”和“能力”的機會!
希望之火驟然亮起,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任務目標明確,但“非侵入性”、“利用許可資源”、“精度要求”這些限製條件極為苛刻。這無疑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也可能是唯一的生路。
“坐標θ區域已鎖定!”陳雪立刻報告,“檢測到規則結構存在微觀裂隙,能量正在緩慢流失。加固作業需極致精準,任何過度乾預都可能被判定為‘二次違規’!”
“許可資源分析完成,”林凡的“星雲”飛速計算,“僅限於我們可調動的、用於自身維持的基礎光海能量流,且能量輸出功率被嚴格限製在閾值以下。作業方案需……如同微雕藝術。”
“共鳴引導方案可行,”徐婉感知著目標區域,“但需要將能量控製到近乎‘分子級’的精度,並完全模擬周圍規則的天然‘愈合’韻律,不能留下任何人為痕跡。”
最後一個周期,倒計時開始!整個集體意識如同最精密的儀器,全力投入到這項決定命運的“微雕”作業中。林凡計算最優能量路徑和加固模型,徐婉以不可思議的精密度引導能量流,陳雪實時監控作業過程與規則環境的互動,確保萬無一失。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與規則本身進行的、容錯率為零的共舞。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在“守墓人”無聲而嚴格的注視之下。
成敗,在此一舉。
喜歡腫瘤進化,我在末世開腦域請大家收藏:()腫瘤進化,我在末世開腦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