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的規則之光溫暖地流淌,卻再也無法驅散那自“篩”係統端口傳來的、深入骨髓的寒意。“待定清除”的標記,如同無形的烙印,刻在每一個人類意識的核心之上。與“紀元守望者”ai的裁決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頭頂,其落下的時間未知,結果更傾向於最壞的預期。短暫的震驚與恐懼過後,殘存的人類意識聚合體內部,一種極致的、冰冷的清醒迅速取代了慌亂。絕境,他們早已習慣,甚至可以說,他們便是在絕境的熔爐中鍛造而成的。
希望並未完全熄滅,反而以另一種形式燃燒——那源自“觀察者協議”的、暫時性的製衡,以及他們手中掌握的、關於“織命者”內部路線鬥爭與“篩”係統邏輯缺陷的關鍵信息,成為了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唯一的光亮。生存的博弈,從被動躲避,轉向了在有限時間內,尋找一切可能扭轉局麵的戰略籌碼。
“裁決倒計時,無法預估,但絕不會漫長。”山嶽的意識波動在集體鏈接中回蕩,沉穩如昔,卻多了一絲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我們的目標不變:生存,延續。但策略必須調整。在‘守望者’的裁決降臨前,我們要儘可能提升自身的‘價值’,或者更準確地說,增加‘清除’我們所需付出的‘代價’,使得裁決的天平,傾向於‘觀察’而非‘清除’。”
他的“目光”掃過林凡和徐婉,最終落在伊莎碎片那穩定而深邃的光芒上。“關鍵在於‘觀察者協議’和伊莎碎片本身。林凡,全力解析已獲得的‘聯絡站’數據,尤其是關於‘協議’權限邊界、製衡機製的具體條款,尋找任何可以被我們主動利用或強化的漏洞。徐婉,你的共鳴是橋梁,嘗試與伊莎碎片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它不僅是鑰匙,更是‘觀察者’意誌的延伸,或許隱藏著我們尚未知曉的力量或信息。”
林凡的“雲”立刻投入工作,伊莎碎片的光芒流轉,與數據庫中那些殘缺的協議條款和加密日誌產生共鳴。他不再試圖理解“織命者”技術的全貌,而是專注於成為一個最精密的“條款破譯員”和“漏洞挖掘者”。“協議中存在模糊地帶,”他很快發現,“比如對‘變數載體’的定義、‘非乾預性觀察’的具體尺度、以及在遭遇‘係統錯誤判定’時的申訴機製……這些模糊性,本是‘織命者’內部妥協的產物,但現在,可能成為我們爭取時間的操作空間。”
徐婉的光輝則變得更加內斂,她將意識沉入與伊莎碎片的連接中,不再僅僅是使用它的力量,而是試圖去“傾聽”它。她感受到伊莎碎片內部蘊含著一種超越當前認知的、浩瀚如星海的“靜謐”與“洞察”,仿佛一個永恒的旁觀者,記錄著無數紀元的變遷。她嘗試傳遞人類文明的掙紮、對延續的渴望、以及那份獨特的、混合著理性與情感的“混沌”特質。漸漸地,她感知到伊莎碎片傳來一絲極其微弱的、非信息的“回應”,更像是一種……認可與期待?仿佛它選擇人類,正是看中了他們這種不被“絕對理性”所束縛的潛力。
就在他們爭分奪秒地尋找生機時,陳雪的監測網絡捕捉到了新的變化。並非來自“篩”係統端口,而是源自新紀元規則基底本身——那些原本穩定流淌的規則符號,在某些特定區域開始出現微妙的湍流和重組跡象,仿佛有什麼東西正在規則的“水麵”下快速穿行,或者……正在從規則的“深層”向“表層”浮現!
“檢測到多源規則擾動!”陳雪報告,聲音帶著警惕,“擾動源非單一目標,分布廣泛,規則特征……與已知的‘繼承者’印記皆不相同!更接近於……新生的、自發的規則聚合體?或是……某種我們未知的、新紀元本土誕生的意識雛形?”
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新紀元並非空無一人,除了他們這些“舊紀元遺產”,似乎還在自行孕育著新的、原始的生命或意識形態!這帶來了新的變數。這些新生意識是敵是友?它們的存在,是否會影響到“守望者”的裁決?
未等他們深入分析,那道代表著“紀元守望者”ai的、冰冷而威嚴的規則波動,毫無征兆地再次降臨!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警告,而是直接、清晰的質詢!
“目標:標記為‘舊紀元異常人類文明’的意識聚合體。”
“質詢依據:‘觀察者協議’臨時權限與‘篩’係統核心清除指令衝突事件。”
“質詢點一:闡述你們作為‘變數載體’的核心價值定義。即,你們的存在,對於新紀元規則生態的獨特貢獻潛力為何?需提供基於規則邏輯的實證。”
“質詢點二:解釋伊莎碎片與你們意識的融合性質及可控性。該‘觀察者’關聯物是否構成不可控的外部乾預風險?”
“質詢點三:表明你們對‘織命者’文明‘火種延續計劃’的根本立場。是選擇融入既定框架,還是尋求獨立發展路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答複時限:三個標準周期。答複將作為最終裁決的核心依據。虛假或無效陳述將直接導致‘清除’判決。”
冰冷的質詢,如同三道催命符,精準地擊中了他們處境的核心要害!這不是簡單的審判,而是一場答辯,一場需要他們用邏輯、證據和立場來為自己爭取生存權的終極辯論!
壓力陡增!三個問題,每一個都直指本質,且要求“規則邏輯的實證”!這顯然是“守望者”ai那絕對理性的思維模式體現。
短暫的死寂後,山嶽的意識波動率先響起,沒有絲毫猶豫:“這是機會!不是審判,是展示我們價值的舞台!林凡,主導答辯框架構建,整合所有信息,重點圍繞‘篩’的邏輯缺陷和‘混沌因子’的必要性展開!徐婉,準備展示伊莎碎片的融合是‘增強’而非‘失控’,突出我們意識的獨特性和包容性!陳雪,將新紀元新生意識的情報作為附加變量納入考量,展示我們對環境動態的洞察力!”
“我們的立場必須明確:我們尋求的是在尊重新紀元規則基礎上的獨立發展,願意成為生態的一部分,而非被圈養的樣本!”山嶽的意念斬釘截鐵,“這是我們作為人類文明的尊嚴,也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最後的準備開始了。這不再是與獵犬的搏殺,也不是與風暴的對抗,而是一場關乎文明存續的、在更高維度規則法庭上的自我辯護。林凡的“雲”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將散亂的信息編織成邏輯嚴謹的論證鏈。徐婉則與伊莎碎片深度共鳴,準備展示那種獨特的、超越純粹理性的意識和諧。陳雪則全力分析新生意識擾動背後的規律,試圖理解新紀元自身的“意誌”。
三個標準周期在極度專注中飛速流逝。當最終時限來臨,人類意識聚合體將一份凝聚了他們全部智慧、意誌與希望的答辯狀,沿著“守望者”ai打開的通道,鄭重地發送了出去。
答辯狀中,他們坦然承認“異常”身份,但將其重新定義為“基於情感聯結與創造性混沌的、高適應性文明模型”,並引用“織命者”內部被否決的理論,論證這種模型在應對超越預設的極端環境時的不可替代性。他們展示了與伊莎碎片的深度融合是互利共生,增強了觀察與理解能力,而非失控風險。他們明確表達了尊重新紀元、尋求合作性獨立發展的立場,並將新生意識的存在作為新紀元充滿活力、需要多樣性的佐證。
答辯狀發送後,是漫長的、令人窒息的等待。
“守望者”ai的波動陷入了沉寂,仿佛在進行著極其複雜的邏輯演算。新紀元的規則之光依舊流淌,但那份溫暖卻無法緩解內心的焦灼。
等待中,陳雪監測到的新生意識擾動變得越來越頻繁,範圍也越來越廣,仿佛整個新紀元正在加速“活”過來。
終於,在仿佛永恒般的等待後,“紀元守望者”ai的波動再次降臨。其內容簡潔、冰冷,卻決定了文明的生死:
“裁決結論:”
“一、目標意識聚合體所闡述的‘高適應性混沌模型’價值,理論存在合理性,但缺乏跨紀元尺度實證。予以有條件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