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黏壤適配農機改鄉課擴容婦增收
“家和院”的清晨總浸在玉米雜糧粥的醇香裡。母親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攪拌著鍋裡的粥——裡麵摻了小米、燕麥和碾碎的玉米胚芽,熬得黏黏稠稠,還臥了幾顆紅棗,既養胃又補氣血。“晴晴,快把寶寶的學步帶拿來,你看這倆小家夥,都想跟著小電跑了。”母親回頭喊,目光落在爬爬墊上,哥哥扶著圍欄已經能走五六步了,小腳丫踩得墊子沙沙響,妹妹則趴在後麵,小手抓著哥哥的褲腿,努力想跟著站起來,小臉憋得通紅。
蘇晚晴笑著走過去,給哥哥係上印著玉米圖案的學步帶:“這倆孩子真是一天一個樣,哥哥快能跑了,妹妹也不甘示弱。”她舀了一勺溫涼的玉米粥,喂給妹妹,小家夥張嘴就含,小嘴巴動得飛快,還不忘抬眼看看正在走的哥哥,眼裡滿是向往。哥哥走了兩步,見妹妹在吃東西,又掉頭撲回蘇晚晴懷裡,“咿呀”叫著要吃,小腦袋蹭得她脖子發癢。
“爸爸!爸爸!”小電背著書包從房間跑出來,臉上滿是興奮,“我們的玉米種植角要評選‘校園最佳豐收獎’了!王老師說,下周就要摘玉米,還要稱重呢!咱們的玉米肯定能拿第一!”林凡剛洗漱完,手裡拿著五六個村的農機需求清單,摸了摸小電的頭:“肯定能!咱們的種子好,又用心照顧,結的玉米穗肯定又大又飽滿。今天有好幾個村的村長來考察農機,中午你放學回來,給叔叔伯伯們講講你種玉米的經驗。”小電眼睛一亮,抓起一個玉米豆沙包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讓大家都知道,西坡村的玉米最棒!”
送完小電,林凡和蘇晚晴直奔村合作社——今天是周邊村集中考察智能農機的日子,東河村、下河村、青山村等五個村的村長都帶著老鄉代表來了,合作社的院子裡擠滿了人,強子正拿著農機資料給大家講解,手裡還提著母親準備的玉米茶:“大家彆急,先喝口茶,等會兒咱們去下河村的試驗田實地演示,有問題隨時問。”
下河村的村長李富貴是個急性子,見林凡來了,連忙走過來,臉上帶著點著急:“林總!蘇女士!彆的都好說,就是我們村的土壤太黏了,昨天讓強子帶農機試播,剛進地就陷進去了,輪胎打滑,根本走不動,這可咋整?”下河村地勢低窪,土壤多為黏壤,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以前種玉米全靠人工挖溝播種,老鄉們早就盼著農機,可沒想到土壤成了難題。
林凡心裡一沉——之前隻考慮了坡度適配,沒兼顧不同土壤的特性,這是個疏漏。“李村長彆急,咱們現在就去試驗田看看,土壤黏重無非是輪胎抓地力不夠,底盤容易陷,咱們針對性調整就行。”他當即帶著技術員、強子和幾個村長,直奔下河村的試驗田。剛到田埂,就看見昨天試播的農機還陷在地裡,輪胎上裹滿了濕泥,老鄉們圍在旁邊,臉上滿是失望。
技術員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捏了捏:“林總,這土含水量高,黏性大,普通輪胎容易打滑,得換防滑輪胎,再給底盤加個可升降的履帶輔助裝置,增加接地麵積,就不容易陷了。”林凡點點頭:“現在能改嗎?多久能出樣品?”技術員說:“咱們倉庫有備用的防滑輪胎和履帶配件,今天就能改裝一台,下午就能試效果。”強子補充道:“我現在就回合作社拉配件,保證中午前改裝好。”
蘇晚晴看著旁邊愁眉苦臉的下河村老鄉,笑著說:“大家彆著急,改裝很快,今天肯定能讓大家看到能在黏壤裡跑的農機。趁這個時間,我給大家講講玉米的深加工,咱們種的玉米不僅能吃,還能做玉米汁、玉米發糕、玉米麵條,我還能教大家用玉米皮編織小掛件,賣給城裡的遊客,能多一份收入。”老鄉們眼睛一亮,一位大嫂說:“蘇女士,真能靠玉米皮賺錢?我平時沒事就愛編東西,要是能賣錢,可太好了!”
正說著,林凡的手機響了,是智艙芯科的王總打來的,語氣帶著幾分篤定:“林總,剛收到消息,某國想限製農機配套芯片的出口,不過咱們早有準備,國產替代芯片已經量產,不僅能滿足咱們自己的農機需求,性能還比進口的高,成本低20,他們卡不住咱們的脖子了!”林凡鬆了口氣,之前還擔心芯片供應受影響,現在徹底放心了:“太好了!讓生產部門加大芯片備貨,保證後續農機訂單的供應,順便給下河村的改裝農機優先配最好的芯片。”
中午,強子帶著配件和工人,趕在午飯前把農機改裝好了——輪胎換成了深花紋的防滑胎,底盤兩側加裝了可折疊的履帶,不用時能收起來,不影響平地作業。林凡讓技術員啟動農機,農機緩緩駛入黏壤試驗田,防滑輪胎抓地穩固,履帶輔助分散壓力,車身穩穩當當,沒有一點打滑,播種口均勻地撒出種子,留下整齊的播種軌跡。老鄉們圍在田埂上,看得眼睛都亮了,李村長激動地拍手:“成了!真成了!這農機太神了,黏泥巴地也能跑,以後咱們下河村種玉米再也不用愁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個村的村長當場就跟林凡簽訂了農機采購協議,總共訂了120台,李村長還額外多訂了10台:“林總,我要給咱們村的合作社也訂10台,以後不光種玉米,種小麥、大豆也能用,讓老鄉們徹底解放雙手。”林凡笑著說:“村長放心,後續的維修和培訓都跟上,我已經在鎮上選好了維修站的地址,下周就能開業,技術員會分片負責,有問題24小時上門服務。”
蘇晚晴趁機說:“各位村長,要是大家村裡的婦女想學玉米輔食製作和玉米皮編織,我可以把‘媽媽課堂’擴展到各個村,免費教學,還能幫大家聯係銷路,讓姐妹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青山村的村長連忙說:“太好了!我們村好多留守婦女,正愁沒事乾,蘇女士你可得優先來我們村!”
中午,大家在合作社吃午飯,母親特意送來的玉米豆沙包、玉米發糕和玉米排骨湯,被一搶而空。小電放學回來,拿著自己的種植日記,給村長們講怎麼給玉米苗澆水、治蚜蟲:“咱們要早晚澆水,中午不能澆,不然玉米苗會渴死;蚜蟲要用大蒜水噴,既環保又有效。”村長們聽得認真,紛紛說:“這孩子真能乾,以後肯定是個農業專家!”
下午,技術員給五個村的老鄉代表做農機操作培訓,重點講解黏壤、坡地、窪地的不同操作技巧,還有防滑輪胎和履帶的使用方法。強子則帶著大家去辦理農機低息貸款,銀行的工作人員也來了,現場辦公,老鄉們拿著身份證就能申請,流程簡單快捷。一位老鄉激動地說:“以前買農機想都不敢想,現在有低息貸款,還有這麼好用的農機,真是趕上好時候了!”
傍晚回到“家和院”,小電興奮地講著中午給村長們講課的事,還說王老師表揚他懂的多。雙胞胎在院子裡玩,哥哥扶著學步帶,已經能走十幾步了,妹妹則在後麵爬,偶爾抓住哥哥的學步帶,被哥哥拖著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蘇晚晴打開電腦,看著家庭vog的後台數據,笑著說:“咱們的vog越來越火了,好多網友都想來西坡村體驗種玉米、看智能農機,還有人問玉米皮編織的掛件在哪買,咱們可以搞個鄉村體驗遊,讓更多人來感受鄉村的美好。”
晚飯時,桌子上擺著玉米雜糧粥、炒青菜、玉米燉土雞,還有母親做的玉米甜餅。大家邊吃邊聊,林凡說:“下周維修站開業,再把‘媽媽課堂’開到各個村,讓更多老鄉受益。等秋收的時候,咱們組織一次農機秋收大賽,看看哪個村的農機用得最好,玉米收得最多。”母親笑著說:“我也跟著去‘媽媽課堂’,教大家做玉米發糕和玉米餅,讓姐妹們不僅能賺錢,還能讓家人吃得健康。”
夜色漸深,“家和院”的燈光暖得像一團火。遠處的田野裡,改裝後的智能農機靜靜地停在田埂上,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秋收蓄力;更遠處的村莊,點點燈光閃爍,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美好輪廓。“你看,”蘇晚晴輕聲說,“農機適配了不同的土地,姐妹們有了增收的門路,孩子們健康成長,這樣的日子,踏實又紅火。”
林凡握緊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鄉村的需求千差萬彆,實業要跟著需求走,技術要貼著土地改,才能真正幫到老鄉。以後,還要讓更多的鄉村用上智能農機,讓更多的鄉村女性實現增收,讓咱們的鄉村,既有煙火氣,又有科技感,越來越有奔頭。”
喜歡小城股神:從家園到世界請大家收藏:()小城股神:從家園到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