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和鮑謙離開之後,林鋌便獨自一人回到了攸縣的驛館。然後林鋌便吩咐徐盛等人前去尋找購買自己所需的皮革、木棉和動物皮毛等物。
就在林鋌吩咐完眾人前去采買之事後,便自顧自的在驛館一旁煮著沸水準備泡按照自己學著後世製茶之法所製作的“荊南貢茶”。這時有一道高大魁梧的身影出現在林鋌麵前,也不等林鋌開口說話,便自顧自的在林鋌對麵坐了下來,一邊坐下的同時還一邊開口說道:“常聞廷鈺兄家傳製茶之精妙且與眾不同,不知在下可有幸討一杯茶水品嘗?”
林鋌不用抬眼看來人就知道這個“不請自來”並且與自己絲毫不“見外”之人便是魏延,於是也笑著道:“文長這趕到攸縣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啊,我這才到攸縣你也趕來了。此茶我取名為“荊南貢茶”如文長喜歡,我遣人送一些到你府上。”
魏延笑道:“那我也不跟廷鈺兄客氣了!我剛收到你讓我麾下親兵傳來的口信便馬不停蹄的趕到攸縣。我先是去黃漢升將軍府上,在其處聽聞廷鈺兄已至攸縣城中驛館,便來此處尋你,不想廷鈺兄竟如此好雅興在此煮茶品茗。”
林鋌聞言也是有些吃驚魏延麾下親兵的素質,如此從郴縣到臨湘縣基本上要馬不停蹄日夜兼程才有可能這麼快將口信傳達給魏延知曉。魏延將軍也需要在在收到口信後的第一時間馬不停蹄的趕往攸縣才能在此時與自己碰頭,想明白其中關鍵林鋌當下對於魏延的態度心中已有了計較。
於是林鋌便笑著道:“文長此番趕到攸縣應當是為了黃漢升將軍幼子之事吧?”
魏延也是笑著拿起案幾之上林鋌遞過來的茶水一飲而儘道:“好茶!真是好茶,此茶竟然是不是用煮的?隻是簡單的熱水衝泡竟然有如此清香甘洌!此番應廷鈺兄之邀前來既是是為黃漢升將軍之子,也並非全為黃漢升將軍之子。”
“哦?聽文長之言可是有其他事?”林鋌風輕雲淡的問了一句。
魏延頓時也是沒好氣,覺得林鋌這是給自己揣著明白裝糊塗呢?
然後也直接回道:“廷鈺兄可記得那日陣前之賭約。”
林鋌也終於明白魏延此番前來最重要的是想看看自己之後如何安排他,於是便回道:“自然是記得,不知文長如何打算?”
魏延聞言便直言不諱道:“韓玄這裡我是一刻也不想待下去了,自從上次敗於你手後韓玄就更不待見我等,先是甲胄兵器都克扣,如今更是連糧餉輜重都開始有克扣之相。隻怕……………………………………………………”
“唉………………………………………………”魏延說完又重重的歎了一口氣。
林鋌聞言便出言勸慰道:“文長莫急,我自是希望文長能攜家帶士相投。隻是如今我剛接任桂陽郡郡守,首要目的是穩定全郡,現在郡中尚有部分縣城並未徹底收回掌控,隻怕是要再委屈文長些許時日。”
魏延聞言許是誤會了林鋌的意思道:“這是…………………………………如此這般,我豈不是…………………………………………………………”
魏延的話沒有完,林鋌似乎聽出了魏延話中的顧慮於是又說道:“文長也不是外人,我亦不怕文長知曉,此番州牧府派人來郴縣宣讀任命文書,領頭之人便是州牧府長公子劉琦。目前州牧府對我的態度還是傾向於拉攏的,想來州牧府和荊州的世家豪族之間的暗中較量必然是異常激烈的。而我需要文長繼續委屈一段時間委身於韓玄處則是有更大的圖謀!”
“莫非………………………………………………”魏延似是想通了什麼一般,但是剛問出口就閉上嘴巴,然後站起身警惕的看了看周圍是否有旁人,見四周無人後又坐回原來的位置。
林鋌見魏延如此小心謹慎便道:“此處我已安排隨行護衛,文長可放心與我交談。”
魏延聞言便繼續道:“莫非廷鈺兄下一步可是要圖謀長沙郡?”
林鋌不禁心中感歎,魏延不愧是曆史上蜀漢後期的名將,一下子便猜中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如此也省得自己再費一番口舌與其講解自己之後的布局。
林鋌點了點頭道:“然也!不過,我還需要文長配合才是。”
魏延聞言也是心中了然道:“廷鈺兄莫不是想要複刻兵不血刃奪取郴縣之舉?”
林鋌笑著回道:“如果能如此自是最好,隻是攸縣有劉磐駐守,臨湘縣城之中亦有重兵把守想要如拿下郴縣一般兵不血刃幾乎是不可能之事。唯有儘量以最低的傷亡代價拿下臨湘縣而後至整個長沙郡,期間還要防備交州的吳巨和士燮,更重要的則是州牧府對我們奪取長沙郡的態度。”
魏延聽聞此言覺得林鋌分析考慮的算是比較全麵的於是道:“州牧府的態度自然是重中之重的,隻是…………………………………州牧府可以坐視我們荊南四郡互相攻伐,但絕不會坐視任何一郡去吞並另一郡從而壯大自身以至於脫離了州牧府的掌控範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鋌聞言也是一驚,一直以為魏延是一個喜歡“冒險”的名將,卻不想他對於時局的分析也是頗為精準,看來不可“儘信書”,魏延雖有傲氣但卻不是一個自大的莽夫。但自己很清楚的記得《三國誌》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由此推測魏延本意,魏延並沒有向北投降魏國而是繼續南下,估計當時的魏延隻是想殺掉楊儀。反觀他平日就與諸將關係不佳,卻盲目的認為當時蜀漢輿論必然是讓他代替諸葛亮,由此可見當時的並無背叛之意。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自己也曾讀過《魏略》,根據《魏略》記載,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人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隻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二者相比之下,顯然蜀漢陳壽所著的《三國誌》更為可信。也不知道曆史上真實的魏延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怎麼就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經過自己與魏延接觸下來發現其也不是那種難以接觸之人,莫非是日久而傲氣越發重了?看來有機會還是要磨一磨魏延的性子了,不然以後影響內部團結也是一個足以令自己頭疼的問題。
收回思緒後林鋌回道:“文長所猜測的和我的想法相同,但荊州現在是荊州的世家豪族與荊州牧劉景升共治,如果州牧府能看到破局的關鍵…………………………………………文長覺得州牧府方麵是會派兵鎮壓我等還是……………………………………………………………”
林鋌的話說到此處魏延也恍然大悟,自己怎麼把荊州內部的情況給忽略了,於是道:“恐怕不但不會派兵攻打我們,甚是會在背後支持我們?”
林鋌見此搖了搖頭道:“劉景升何其精明之人,我並不覺得其會背後支持我等。我們需要等!”
“等?”魏延頗為不解的問道。
“沒錯!等一個時機。待天時將至便是我能準備攻取長沙郡的時機。”林鋌肯定的回答魏延。
魏延聞言有些似懂非懂,感覺自己明白了林鋌的意思,但仔細一想又有許多地方沒明白。於是又問道:“這天時又要什麼時候到?我又要等到何時?”
林鋌見此便寬慰道:“文長且寬心,相信天時很快就會到了,莫要太過於心急避免因小失大。”
林鋌如此勸慰魏延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據後世史書記載,孫權於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首次率軍進攻江夏,但因黃祖防守嚴密未能取勝。此次戰役中,孫權軍雖在沔口之戰擊敗黃祖軍,但孫權軍卻未能徹底攻占江夏。
此戰孫權打著“為報父仇”的旗號實則為拓展領地,於公元203年首次發起對江夏的軍事行動。此次戰役進攻以水軍為主,兵力約,但黃祖憑借江夏地理優勢和荊州的物資支持,采取了嚴密的防禦措施。而這就是曆史上的沔口之戰?,孫權軍在沔口與黃祖軍發生激戰,淩統、董襲率百餘名敢死隊突破黃祖的封鎖線,呂蒙率水軍主力跟進,最終擊敗黃祖軍並俘獲數萬人。儘管孫權軍在沔口獲勝,但未能繼續推進至江夏郡治今湖北雲夢縣),主要也是因為黃祖殘餘勢力仍據險抵抗,且當時孫權需兼顧江東內政穩定。此役也成為孫權與黃祖長期對抗的開端。直至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第三次進攻江夏時,黃祖最終被殺,東吳才真正控製該地區。
也是基於後世的史書記載,林鋌才有一定把握認為年底便是孫氏第二次也是孫權首次派大軍進攻江夏郡。皆是整個州牧府的關注和精力都會被這次的沔口之戰所吸引牽製,到時候便是攻占長沙郡的最佳時機,而且江陵郡和江夏郡對荊南四郡形成的犄角之勢也會因此而被破壞。再加上沔口之戰荊州軍被俘虜數萬之眾,縱使劉表想要借林鋌私自占領長沙郡為由興兵征討估計也是有心而無力。
基於此等多方麵的因素林鋌自然有信心一舉拿下長沙郡,所以也希望故技重施讓魏延當內應以最小的損失拿下臨湘縣進而控製整個長沙郡。以此二郡為根基相比荊南四郡被整體納入囊中隻是時間問題,於是林鋌心中又有了一些主意。便對魏延道:“文長我想先派張南、馮習二將及一些解煩軍士卒借機混進臨湘縣的守軍之中,皆是如果攻打臨湘縣想來可為文長之助力,不求兵不血刃,但求儘量減少傷亡。”
魏延聽完此話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畢竟一下子要接收過多的陌生麵孔是有極大風險的。但是如果能在林鋌攻打臨湘縣之前增加自己駐守軍之中的人手,自然更便於自己的執行林鋌的布置,也能極大的減少攻城所造成的傷亡。
魏延考慮完之後道:“廷鈺兄所言,某深表讚同,願意配合廷鈺兄行事。隻是這解煩軍是何軍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解煩軍是我麾下的精銳,目前由子龍和文向暫時各領一部,我自領一部。我想將此精銳及張、馮二將暫時交由文長調度,畢竟經曆過上次的敗仗文長在長沙郡的日子相比更加不如意吧?”林鋌平靜的回道。
“廷鈺兄竟如此相信魏某?願將此精銳如此輕易的交由在下暫領?”魏延聽完林鋌的話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照林鋌所說的不難猜出這解煩軍應當是林鋌麾下最精銳的部隊,自己還是長沙郡的將領林鋌這是對自己有多大的信任和誠意。
林鋌聞言便笑道:“文長何故如此自輕?他長沙韓玄不重視你,我重視!他韓玄不識得你魏文長之大才,我識得!我曾邀請文長入我麾下,雖是賭約,但我重視文長,區區精銳我又有何不放心之理?”
【孫權自公元199年起至公元208年期間,共三次攻打劉表控製的江夏郡。?具體時間線為:[?公元199年?]孫策在臨終前安排進攻江夏,但未能攻克。?[?公元203年?]孫權首次以兵力進攻江夏,但因黃祖防守嚴密未能取勝。?[公元?208年?]孫權發動第三次攻勢,最終擊敗黃祖並占領江夏郡大部分地區。此役後,劉表病逝,荊州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戰役結果:第一次和第二次攻打江夏均因黃祖的堅守而失敗。?第三次戰役中,甘寧獻策並率部投降孫權,周瑜、呂蒙等將領協同作戰,最終殲滅黃祖軍約兩萬人,黃祖被俘】
喜歡風起荊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荊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