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生卒年不詳),字德珪,襄陽郡襄陽縣蔡洲人。東漢末年荊州名族,蔡諷之子,姑母蔡諷之姐)是太尉張溫之妻,長姐與二姐先後嫁給黃承彥與劉表成為繼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當時江南宗賊興盛,蔡瑁協助劉表平定荊州,效力劉表期間,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郡太守,劉表獲得漢廷封賜鎮南將軍時擔任其軍師。劉表病亡後,擁護劉琮繼位。曹操揮軍入荊州時,蔡瑁、蒯越等隨劉琮降伏曹操,爾後仕入曹操麾下,曆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明代小說《三國演義》虛構了,周瑜用反間計誘使曹操殺蔡瑁、張允的故事。
出身豪族
蔡瑁,出身襄陽有力豪族蔡氏,姑母是東漢太尉張溫之妻,長姐與二姐先後嫁給黃承彥與劉表成為繼室。蔡瑁性豪自喜,少年時與曹操交好。
輔佐劉表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當時江南宗賊興盛,劉表為平定江南,曾和蔡瑁及中廬人蒯越、蒯良一起商議平定江南的計策。仕奉劉表期間,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郡太守。劉表擔任鎮南將軍期間,蔡瑁被劉表任命為“鎮南將軍軍師”。劉表初以長子劉琦之相貌與自己甚為相像,十分寵愛他,但後來劉表少子劉琮娶蔡夫人的侄女為妻,蔡夫人因此愛劉琮而惡劉琦,常向劉表進毀琦譽琮之言。劉表寵耽後妻,每每信而受之。蔡瑁和劉表的外甥張允同樣得幸於劉表,亦與劉琮相睦。劉琮如果做了好事,事情再小也會被傳出去;劉琮如果犯了錯,過錯再大也會被遮掩。蔡夫人稱美於內,蔡瑁、張允誦德於外,劉琮也因此受到了劉表的寵愛。劉表和蔡夫人打算將劉琮立為繼承人,而蔡瑁、張允則為其黨羽。劉琦因蔡氏的中傷而失寵,最終依從諸葛亮的計策請求出任江夏太守。蔡瑁、張允仍然暗中探察劉琦的過失,以此詆毀劉琦,於是劉表日發憤怒,多次寫信責備劉琦,而劉琮的位置也穩固了。此外,《魏晉世語》記載劉備屯樊城時,劉表曾請劉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圖趁機對劉備動手。劉備發覺,以上廁所為由逃出襄陽,但墮入了城西檀溪水中,劉備的坐騎的盧一躍三丈,跳過檀溪,劉備才得以免難。但東晉史學家孫盛認為這段記載是“世俗妄說,非事實也”。
歸降曹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表病重,劉琦從江夏回襄陽來探視。蔡瑁、張允恐怕他與劉表相見,觸動父子感情,劉表可能會立劉琦為繼承人,於是就對劉琦說:“將軍委派你鎮守江夏,責任十分重大。如今你擅離職守,你父親見到你一定會生氣。傷害親人的感情,增重他的病勢,不是孝順之道。”他們把劉琦關到門外,不許他與劉表見麵,劉琦隻好流著眼淚離開。劉表去世後,蔡瑁、張允等人擁立劉琮繼位,劉琦和劉琮兄弟之間亦因而生了仇隙。劉琮繼位後,聽從蒯越、韓嵩、傅巽之言,舉州投降了曹操。曹操奪取荊州後到襄陽,親訪蔡瑁,入其私室,呼見其妻小,並對蔡瑁說:“德珪,我們昔日故交,曾共見過梁孟星。我們此時已經見不到梁孟星了。如今,你我能再相見,實乃幸會。”此時,蔡瑁已安家在蔡洲上,其屋宇甚華麗,四牆皆以青石結角,家中婢妾數百人,彆業四五十處。蔡瑁在曹操麾下曆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蔡瑁雖然被曹操當作故友厚待,但仍然因陷害劉琦而被世人鄙視。
人物評價
《襄陽耆舊記》:“性豪自喜。”15
曹操:“德珪,故憶往昔共見梁孟星,孟星不見人時否?聞今在此,那的麵目見卿耶!”
曹丕:1“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何進滅於吳匡、張璋,袁紹亡於審配、郭圖,劉表昏於蔡瑁、張允。”2“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
曾鞏:“昔人依劉表,意氣傅至今。廣路競朱轂,深藏閟黃金。構難琦琮間,咎責積已深。終貽覆宗累,苟得非所欽。”
羅貫中:“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李贄:“但看蔡夫人及其弟蔡瑁,乃見婦人,小人得陰氣偏多,偏與君於為難也。籲!人亦徒為婦人,徒為小人耳,何妨於君子乎哉!何妨於君子乎哉!”
家族成員
父親
蔡諷,襄陽人,漢末名將蔡瑁的父親,其姐嫁給太尉張溫為妻,長女嫁給黃承彥諸葛亮嶽父),小女為劉表後妻。事僅見《襄陽記》。
姐妹
蔡氏,蔡瑁長姐,嫁予黃承彥,事僅見《襄陽記》。
蔡夫人,蔡瑁二姐,生卒年不詳),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的後妻,荊襄一帶的豪族蔡氏家族的一員。因侄女嫁給劉表幼子劉琮,寵愛劉琮,經常在劉表麵前毀劉琦而譽劉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表死後,蔡夫人與蔡瑁等共排長子劉琦,偽造劉表遺書奉劉琮為嗣,不久投降曹操。後與劉琮前往青州,途中被曹操指使於禁殺死。
蔡氏,蔡夫人之妹,蔡瑁的姐妹,劉表曾打算把她嫁給桓階,但桓階以已婚為由拒絕。
兄弟
蔡瓚,字茂珪,東漢末三國時人,官至郿相。蔡瑁的堂兄弟。
蔡琰,字文珪,官至巴郡太守。
《襄陽記》稱蔡瑁同堂有蔡瓚字茂珪)、蔡琰字文珪)。
但《風俗演義》記載東漢有東萊太守蔡伯起,其弟名蔡琰,其子名蔡瓚,《襄陽記》記載可能與此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