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揉搓一下死死抓著自己衣角,亦步亦趨跟著自己往明廳裡走的高陽和蘭陵的小腦袋,接過大總管羅七娘子遞過來的“秦時明月”香煙,沉默的往明廳走。
年齡大點的李承乾,李恪,李泰,襄城,長樂,明顯是大哭過的。
李俊知道他們來到莊子的每天晚上都哭,應該是想到了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了。
他們什麼都知道,心裡的悲痛還無人訴說,也隻有在這裡,他們才能無所顧忌的放聲大笑,或者是毫不掩飾的放聲大哭,而不會受到任何人,任何的責備。
李俊前世喜歡聽《百家講壇》王教授講道理,他覺得這個是他可以接受到的最高等的教育。
他清楚的記得,王教授講人性的一段話:“人一旦飛黃騰達,你是睚眥必報,還是既往不咎?
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牽引著個體命運的軌跡,人還是應當做的大度一點為好~~人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懸在彆人頭上的利劍,也許會落到自己的頭上……一旦得勢以後,毫無節製,他的下場很慘……”
李俊覺得如果以當下發生的事情,以及原來曆史的軌跡,王教授這些話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李俊還記得王教授說過一段十分有道理的話:“妥協是一大本領,妥協往往是一件製勝的法寶,妥協往往是一個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不知道妥協,不知道必要的妥協,隻追求完美,隻追求最好,而放棄自好,其實是人生的一大失誤……”
李俊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所以才在長孫皇後開口向他借九十四萬貫銅錢的時候,他選擇了妥協。
至於被李二殺了的小豆丁,李俊雖然十分的痛惜,但是作為一個族人幾十萬,並且還要領導其他的幾房的百萬族人的頭領。
李俊能為這些權力鬥爭中的刀下亡魂,能做的事情並不多。
李俊覺得自己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他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隻是回老窩一趟,李唐的三個皇子,就把孩子都接回去了,隻是留下一個庶女在莊子裡。
李俊對著虛空喃喃細語:“但願你們來生勿生於帝王家。”
是啊,來生勿生於帝王家,這是曆朝曆代多少皇子發出的悲歎?
幾百年前,劉宋前廢帝劉子業因嫉妒異母弟劉子鸞受寵,即位後將其賜死。
劉子鸞死時年僅10歲,死前對侍從說“願勿再投胎帝王之家”。
“願不生在帝王家”的說法,表達了古代皇族成員,對生於帝王之家的無奈與悲歎。
臨死前發出這樣感慨的,何止是一個劉子鸞?
他之後的南朝劉宋順帝劉準:479年,他被蕭道成逼迫退位,後被軟禁在丹陽宮。
有一次,門外傳來馬蹄聲,看守他的士兵以為有叛亂,將其殺害,死時年僅13歲。
死前他也說“願世世代代,都不生在帝王家”。
然後又過了幾百年後,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又一次的對自己的子女,說出了同樣的話:
崇禎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不想讓長平公主落到敵人手裡,準備親手殺了她,下手前說“汝何故生我家!”
後來這句話演變為“不幸生在帝王家”。
這句話背後原因十分的簡單,也十分的殘忍,同時也是五姓七望這樣的世家門閥,推出代理人坐天下,而不是自己出來坐江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