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唐太子之位,塵埃落定。
李賢也打定主意,當一個好弟弟,專心學習,之後輔助太子大兄治理江山,如果大兄不願意,那就當個閒散王爺。
不過身為王爺,身邊也聚集了不少人才,其中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心動的offer,為王府修撰。
身為絕世天才的王勃,文學上造詣極高,深得器重,如此一看,便是王爺未來的得力助手。
但是天才,因為太過牛批就容易飄,入職兩年後,李賢與其弟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助興而寫《檄英王雞》文。
高宗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挑撥二王相爭,遂逐之出王府。
身為老六的李治,政治鬥爭已達化境,為了防止父輩的爭鬥再次出現,所以乾脆利落的踢走了王脖這個李賢寵臣。
李賢無奈隻能把這位大臣送走,當然其中也給了很多的補貼。
希望他此次出去順便遊玩,若乾年之後再回來,但沒有人想到他這一走便是一去不回,連王勃自己也沒想到。
在遊曆天下的過程之中,也曾候補當了一個官職。
不過因為擅殺官奴連累了自己的父親王福畤,到此為止,他在職場失意已經有幾年時間。
不過職場失意,文壇得意,南下看望他爹經過南昌,隨手一篇《騰王閣賦》便傳了上千年。
之後坐船的時候一不小心變成了海鮮,就此嗝屁享年也不過二十有七,真是死得可惜。
此時天幕之上,即將乘船的王勃看到了天幕上的調侃,也是愣住了。
上元二年,隨著他大哥不幸的嗝屁,大唐太子之位很快就落到了他的頭上,此時的李賢內心十分懵逼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乾什麼?
我咋就成為太子了?
懵逼的李賢有些懵逼,但事實勝於雄辯,他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太子。
當然,官場上的失誤並沒有給他懵逼的機會,不過因為之前十幾年的努力學習,在上手之後也給李治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
當然作為太子未來的大唐四代目,他也是需要拿出自己的文字武功來證明自己確實不會辜負這皇帝的期盼。
在處理政事之上,公平公正,查納雅言,謙虛好問,活脫脫的又是一個標準的賢明模樣。
當然在文字之上除了做這些之外,他還研究起了曆史,其中治《後漢書》,也是一個重要的成就。
於是乎,李賢召集當時的學者張大安、劉納言、格希元、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和周寶寧等人注釋範曄的《後漢書》。
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收藏於皇宮內閣。
對此李老九是十分滿意的。
一個君主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那麼他是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君主。
當然如果這君主還能把一門愛好培養的不錯,那更加牛逼,而像這樣牛逼的太子李治他竟然有兩個?
哪怕以後嗝屁了,到地府也能跟他父皇吹牛逼了。
當然,政治鬥爭不會停止,尤其是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之後。
武則天名正言順的乾預朝政之後開始,初唐的政治風雲已經進入了狂暴期。
武娘娘從最初“屈身忍辱,奉順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