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北伐”
“不行,陛下,您愛怎麼改革,都隨意你,但你萬萬不能被罰”
一開始崇禎皇帝在草堂之上提出改革之後,確實有朝廷大臣反對,當然也有朝中大臣支持。
隻不過在強硬的手腕之下,原本的反對派也慢慢的支持起來,甚至為了加官進爵在這十七年浩浩蕩蕩的改革之中,不斷獻言獻策,成功助力並實現了大明崇禎版本的三個五年計劃。
15年來的改革,取得的成果斐然,令人驚喜。
原本大明的歲入從一年不過四百萬兩銀子,已經恢複到了明朝初年的2000多萬兩,也重新籌備了一支15萬人的精銳大軍。
他們都是從邊關戰場上聚集而來的精兵悍將。
甚至其中還有一支1萬多人的朱家軍,他們可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後代,真正的龍子龍孫。
經過多年的征戰,此時的大明,名臣如雲,悍將如雨,他們分散在大明的角落,隨時等待皇帝的調遣。
當然,活力恢複如此,崇禎皇帝也倍感欣慰。
此時他也覺得是時候該像太祖皇帝那樣在戰場之上建立軍功。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全體臣公的一致反對。
沒辦法,大明第1位學弟,留學生造成的後果實在是太他媽慘重,儘管其中原因複雜,但確實是損失了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精銳,一度把大明帶到滅國的邊緣。
大明的官員隻是想多撈些油水,並不想著滅亡。
所以自從文官掌兵之後,文官與武勳就立下了一個默契,絕對不允許皇帝擅自帶兵,至於像正德皇帝那一個過於調皮的純屬例外。
我這17年下來,崇禎皇帝做出來的工具也得到了朝廷官員的認可,他們也有了默契,皇帝要改革他們雙手雙腳支持。
但是想要帶兵打仗得了,您歇著吧,您就好好的在京城裡操持改革,或者不想上朝,想要去江南遊玩,那也隨你。
帶兵打仗的話,自然有朝廷的武將出馬。
“陛下啊,帶兵之時自然有俺們出戰,您隻需坐鎮中央就行了,您帶兵打仗了,把俺們的活乾了,那俺們還怎麼立功封爵啊?”
“啊,對對對”
“陛下您大可放心,海外的那些蠻夷沒人能撼動我大明的兵鋒”
“在您的治理之下,我們大明天下無敵,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您就老老實實的待在京城裡,等待俺們勝利的消息,給俺們加官進爵就行。”
這是大明朝數百位武勳的心聲。
而文官這邊就連錢謙益都打算把自己的小妾柳如是獻出來了,陛下想要打仗一定是內行遇火太重,趕緊把自己的嬌妻美妾獻出來,讓陛下泄泄火。
萬萬不能讓陛下生出帶兵打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