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瓜群眾的角度而言,對於一個皇帝如何登上皇位的興趣,向來是有的當然也因為生活的原因,興趣的程度不同。】
【但雍正為了證明這。即上位是清清白白名正言順,專門寫了一本書來與民間對噴這件事情。
倒是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番輿論風波。
從樂子人的角度,怎麼也得舔上兩口,嘗嘗鹹淡,品一品其中的因果。】
【於是雍正在摸魚之魚總是會不斷的與天底下的這些輿論爭辯一番。】
【如果那時候就有互聯網,那麼雍正可以憑借著這番操作成為當時網絡上最有梗的人。】
【當然,這場貫穿著雍正朝時期的輿論風波,乾隆沒眼看。
在乾隆上位之後直接斬斷,乾隆也看不下去了,對於自己老爹這種閒情雅致,他十分不理解,所以直接加大了一波文字獄
並順手把文字獄,推演到了極致,徹底斷絕了輿論的產生】
與雍正辯論的人:我說乾隆你真是夠計較的。
【當然,由於雍正時期這十幾年的爭論,民間也開始對於雍正的身份乃至康熙的身份產生了些質疑。
甚至有人說,雍正其實就是漢人,隻因康熙幾次南巡,到江南遊曆的時候,
在某個家族借宿,於是乎就給那個家族的主人戴了綠帽子,生下了雍正。
或者乾脆就說康熙其實就是那個家族的私生子,隻不過最後被寄養到了皇室,繼承了皇位】
【當然事情的真假恐怕已經無法明說,當然並不影響吃瓜,畢竟吃瓜是無罪的。】
【當然,拋去雍正這些下飯的操作之後,雍正本人還算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皇帝。】
【因為清朝皇帝的權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所以天底下的那些臣子有事沒事的就遞幾份奏折,來說幾番話】
【甚至有些官員幾乎每隔10天半拉月就遞上一封請安折】
【一開始皇帝還是十分平靜的,隻不過久而久之也煩了,甚至直接在奏折裡罵娘了】
【當然雍正皇帝作為其中的代表,偶爾也跟這些大臣們在奏折上聊天】
【同時給其他大臣的朱批也十分有意思,下麵看幾番例子】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爾等安好?對發胖後不堪入目之事,絲毫勿慮,儘管發胖,愉快而回。”】
【“此朕及案上所汙,恐汝恐懼,特諭”】
【朕確為爾等憂慮,所憂慮者,當爾等肥壯而返時,恐怕認不出來也。”】
……
【當然,以上的種種例子隻是對雍正個人內心的一種投射,當然,這也是與朝廷眾臣的聊天閒談。】
【不過作為一名實權統治者,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還是十分高明。
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不知哪股妖風刮起,雍正皇帝成為了清宮劇中的男主角?】
【有興趣者可以在天幕視頻觀看一堆清宮戲來詳細了解】
【內容通常是年輕貌美的女主,憑借著自身的魅力成功周旋於一眾皇子之間,最終成功奪得雍正皇帝的喜愛,上位當皇後】
“哎呀,四哥沒想到你竟然這麼招人喜愛,怎麼做的呀?教教我唄?”
“對對對,老師有什麼秘訣趕緊說出來,不要藏著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