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心虛的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冷汗,說實話,當初的情況是真的危急。
一旦劉黑闥在河北穩定下陣腳,那麼北方的那些突厥自然會高舉卯金刀的大旗南下平亂。
那樣大唐彆說建立了,能不能挺過前期的就都是個問題?
總之楊國忠從這年開始便正式更名楊國忠,李隆基還拍著他的肩膀誇讚他的忠誠。
很好,此時的大唐已經進入極盛狀,作為奸臣的楊國忠也打算進步一番。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出自楊炯《從軍行》,雖然辭藻華麗,還有些吹牛逼的意味,但也客觀反映到了大唐對軍功的狂熱以及向往。
或者說俺們這個從黃河邊發源的族群,天然就是向往的建功立業,金戈鐵馬,而此時到了盛唐這種氣氛已經氣血上湧到了腦子,徹底上頭了。
楊國忠雖然荒唐,但他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依舊渴望建功立業,軍功封爵。
而此時楊國忠把目光放在了南詔那邊。
南詔國738年—902年),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這個介乎於吐蕃與大唐之中的小國作為緩衝從戰略角度必然會受到雙方的牽製。
為了生存必然會左右逢源,隻不過嘛,楊國忠為了進步,為了自己的軍功,所以選擇了鼓動唐玄宗組織一支大軍,南下剿滅這國家。
當然選擇這個國家,絕對不是因為愛情,而是與之相比其他的北方一眾藩鎮,都已經聚集了一群百戰雄獅,幾十萬精銳大軍坐鎮北疆邊境。
你一個楊國忠,一個靠賣妹求榮的監生,憑什麼來號令他們百萬雄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時,他也打算賣他老大哥一個號,於是乎鮮於仲通就這樣的揭下了南征南詔的這個活,隻要他能順利完成,那麼他便能獲得功勞,而楊國忠也能名正言順的封爵,晉升國公之位,出將入相。
隻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兩次交戰全都慘敗了。
楊國忠不僅沒有撈到軍功,反而損兵折將,征調了幾萬軍民以及再加上後勤幾十萬的民工,浪費了無數財富,徹底消耗掉。
根據並結合新舊唐書的說法,這兩次的失敗總共損失了大唐的數萬戰士,再加上後續的民工,運糧的仆役大約十幾萬人,損失的財富難以計數。
如此龐大的損失,哪怕是強盛,如唐朝也依舊承擔不住,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損失。
因此,也有曆史學家評論盛唐,由此結束,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的唐朝,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過還有一口氣至少被封的主力兵馬並沒有消耗完全。
準確來說,這兩次的出戰實質上就是大唐地方守備兵團與南詔的碰撞,大唐主力兵團並沒有受到損失。
為此,咱們欣賞一下同時代詩人高適對此事的評論
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製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複數萬裡,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
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肅穆廟堂上,深沉節製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
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
喜歡天幕:太子聊天室請大家收藏:()天幕:太子聊天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