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交戰:楚軍士氣高昂,以一當十,與秦軍展開殊死搏鬥,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殺死秦將蘇角,俘虜王離,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圍困巨鹿的秦軍主力基本被消滅。
諸侯助陣:當楚軍與秦軍決戰時,諸侯軍起初在旁觀望,不敢參戰。項羽擊敗秦軍後,諸侯軍才紛紛加入戰鬥,協助楚軍一同打擊秦軍。
章邯投降:巨鹿城解圍後,章邯退到棘原,項羽軍隊追到漳南,兩軍相持。秦二世因章邯作戰不利而問責,章邯派司馬欣回朝廷請示,卻被趙高阻攔。
章邯收到陳餘來信勸其聯合諸侯攻秦,便向項羽求和,未得答複後又率軍撤退。
項羽派蒲將軍搶先渡三戶津,截章邯後路,並率主力在汙水擊敗章邯。
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率領秦軍二十多萬在殷墟投降項羽,項羽立章邯為雍王。但項羽擔憂秦朝降軍叛變,在新安城南坑殺了二十餘萬秦軍降卒。
巨鹿之戰中,項羽的戰法堪稱古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典範例,核心圍繞“士氣激發”“精準破局”“迅猛突擊”展開,具體可拆解為以下幾點:
1.斷絕退路,極致激發士氣——“破釜沉舟”的心理戰
項羽深知楚軍兵力約5萬)遠遜於秦軍王離+章邯合計約40萬),且諸侯聯軍畏戰,若按常規作戰必敗無疑。因此,他采用“破釜沉舟”的極端手段:
物理上斷絕退路:鑿沉船隻、燒毀營帳、砸毀炊具,士兵僅帶三日口糧,意味著“後退即餓死、戰敗即身死”,將求生本能轉化為“死戰求生”的鬥誌。
心理上凝聚意誌:通過“不留後路”的宣言,向全軍傳遞“唯有戰勝才能活命”的信號,徹底消除士兵的猶豫與畏懼,使楚軍從“被動應戰”轉為“主動求戰”,戰鬥力呈幾何級爆發史載“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呼聲動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精準切割,瓦解秦軍協同——“斷其糧道”的破局戰術
秦軍部署存在致命弱點:王離率長城軍圍巨鹿,章邯軍駐棘原保護糧道甬道),兩軍雖成掎角之勢,但依賴糧道連接,一旦糧道被斷,王離軍將陷入孤立。
項羽抓住這一關鍵,先派英布、蒲將軍率2萬先鋒渡河,奇襲章邯的甬道部隊,初步切斷王離的補給線,試探秦軍反應並創造戰機。
主力渡河後,集中兵力猛攻甬道樞紐,徹底斷絕王離軍糧草,使圍城的秦軍從“優勢攻堅”轉為“缺糧困守”,士氣與戰鬥力急劇下滑。
3.集中突破,以快打慢——“迅猛突擊+連續作戰”的衝擊力
項羽放棄“穩紮穩打”的常規戰術,以“快”和“猛”打破秦軍的部署節奏:
時機選擇:趁章邯與王離軍因糧道被襲出現混亂之際,楚軍主力迅速渡河,不給秦軍調整部署的時間。
單點突破:集中全部兵力猛攻王離軍的薄弱環節而非分兵應對章邯),通過“九戰九捷”的連續衝鋒,逐個摧毀秦軍壁壘,避免陷入持久戰。
以戰養戰:利用秦軍潰敗後的物資補充自身儘管隻帶三日糧,但通過繳獲可維持作戰),保持進攻勢頭,不給敵軍喘息之機。
4.震懾諸侯,借力打力——“以勇立威”的聯盟戰術
諸侯聯軍雖屯兵巨鹿外圍,但畏懼秦軍而“作壁上觀”。項羽的破局之道是“以戰懾眾”:
楚軍初勝後,項羽並未急於尋求諸侯援助,而是以自身猛攻擊潰秦軍主力,用戰績證明“秦軍可破”,徹底打消諸侯的顧慮。
擊敗王離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諸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自願服從項羽指揮,形成聯軍合力,為後續迫降章邯奠定基礎。
總結:戰法的核心邏輯
項羽的戰法本質是“以少勝多”的極致應用:用極端手段激活自身戰鬥力,精準打擊敵軍弱點,以迅猛攻勢打破力量平衡,再借助戰場威勢整合外部力量。
這種“勇戰”與“智算”結合的戰術,既依賴項羽的決斷力,也抓住了秦軍部署的破綻和諸侯聯軍的心理,最終成就了這場摧毀秦朝根基的決定性勝利。
喜歡天幕:太子聊天室請大家收藏:()天幕:太子聊天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