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許都城內卻洋溢著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晉王袁紹平定荊豫、迫和江東,攜不世武功還朝,天子下詔,舉行盛大朝會,論功行賞,以彰功臣。
未央宮殿門洞開,旌旗儀仗森然排列,文武百官身著朝服,依品秩魚貫而入。天子劉協高坐龍庭,雖顯稚嫩,卻已頗具威儀。晉王袁紹坐於禦階之側,身著九章親王冕服,氣度恢弘。丞相曹操、尚書令荀彧分列文武首位,整個朝堂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眾卿,天子依禮開口,聲音清越,自黃巾亂起,天下紛擾,社稷傾危。幸有晉王,秉承天命,統帥王師,掃清六合,今荊豫歸附,江東暫安,此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今日大朝,當論功行賞,以酬功臣,以勵來者!
鐘鼓齊鳴中,由尚書令荀彧主持,丞相曹操副之,一場規模空前的封賞大典正式開始。這不僅是對過去功績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天下格局的明確宣示。
封賞首先從追隨袁紹最早的河北元從開始:
顏良、文醜:晉爵縣侯,分彆加封為前將軍、右將軍,依舊統領北軍核心精銳,賞賜金帛、田宅無算。兩人出列謝恩,聲若洪鐘,意氣風發。
張合:晉爵鄉侯,加封征西將軍,以其麾下大戟士為骨乾,進一步擴充為西征主力之一。
高覽:晉爵鄉侯,加封鎮北將軍,繼續統領兗州係兵馬,駐防許都周邊。
沮授、田豐:此二位在袁紹統一河北過程中屢獻奇策、剛直不阿的謀士,被晉爵關內侯,沮授任光祿勳,田豐任大司農,參與國家最高決策。
許攸、辛毗等早期謀士亦各有封賞,或加官進爵,或委以重任。
接著是收編的原曹操集團及中原之戰中歸附的文武:
荀彧:維持尚書令之職,晉爵萬歲亭侯,實際總攬朝廷日常政務,調和內外,地位尊崇。
郭嘉:雖爵位未動早已封侯),但加官為軍師祭酒,總領軍情司,權柄日重,賞賜頗豐。
程昱:晉爵鄉侯,加封衛尉,負責宮城及許都衛戍。
夏侯惇:晉爵鄉侯,加封鎮西將軍,與鐘繇一同鎮守司隸。
曹仁:晉爵鄉侯,加封征西先鋒都督,實授兵權,為西征做準備。
張遼、高順:分彆晉爵關內侯,張遼為朔方都督,高順為副,肩負北疆重任。
徐晃、於禁、李典等將亦各有封賞,多劃歸東部或中部戰區。
最後,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荊豫新附人員的安置與封賞:
關羽:正式冊封為荊州牧,假節,晉爵漢壽亭侯保留原爵,顯其特殊),允其開府,總攬江北荊州軍政。
張飛:封荊州都督,晉爵新亭侯,與關羽共同鎮守荊州。
徐庶:任命為豫州牧,晉爵關內侯,主政一方。
諸葛亮:雖年輕,但因獻策有功,被破格任命為侍中,入則參讚軍機,出則可巡視州郡,顯見袁紹對其期許之深。
魏延、文聘、黃忠、甘寧等將,皆授以雜號將軍或中郎將,並實授兵權,魏延在豫州,文聘、黃忠在荊州,甘寧隨袁紹回中樞,參與水軍籌劃。
蒯越、蒯良、馬良等荊襄士族代表,亦被授予刺史、參軍等要職,安撫地方。
此番封賞,覆蓋麵極廣,兼顧了元從、舊附與新降,既彰顯了袁紹賞罰分明、用人不拘一格的氣度,也初步構建起一個以河北中原為核心,融合了荊豫人才的龐大統治集團。朝堂之上,雖然眾人心思各異,但至少在表麵上,呈現出一派君臣和睦、上下齊心的景象。
封賞之後,袁紹借機向天子與群臣闡述了經過整合後的天下軍力部署與防禦體係,這既是透明化的需要,也是一種戰略威懾。
總覽:
北軍核心:約十萬,包括顏良、文醜、張合、高覽等部,多為百戰精銳,裝備最為精良,作為戰略總預備隊,駐防司隸、許都周邊,隨時策應各方。
各地鎮戍軍:包括荊州軍關羽、張飛統轄,約五萬,含新建水師)、豫州軍魏延統轄,約三萬)、青州軍夏侯淵統轄,約兩萬)、並州軍約兩萬)、幽州軍約兩萬)等,總兵力約二十萬,負責區域防務與地方治安。
邊軍及特殊部隊:如朔方張遼部約一萬五千,以騎兵為主)、司隸鐘繇夏侯惇部約三萬,兼顧洛陽防務與西線預警)、荀攸東線軍團約四萬,防禦孫策)等。
總計:袁紹目前直接或間接控製的常備軍總兵力已超過四十萬,這還不包括各郡國的守備兵力,實力空前雄厚。
詳細布防:
東部戰區對孫策):
總督:征南將軍荀攸。
防區:自廣陵至合肥沿線。
兵力:以徐晃、於禁、李典、臧霸、太史慈等部為核心,輔以地方守軍,總計約四萬。重點加固合肥城防,廣布烽燧,訓練水軍以太史慈為主),采取積極防禦策略,震懾江東,使其不敢輕易北犯。
中部戰區荊襄防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核心:荊州牧關羽、都督張飛。
防區:江北荊州全部。
兵力:整合原荊州軍與部分北軍,約五萬。其中,文聘、蔡瑁、張允負責的水軍約一萬五千人,艦船數百艘,以襄陽、樊城為基地,日夜操練。陸師則由張飛親自督導,關平、周倉等為輔,沿江立寨,與江東周瑜隔江對峙。此戰區壓力最大,但有關羽坐鎮,袁紹較為放心。
司隸部隊西線前沿):
統帥:司隸校尉鐘繇,鎮西將軍夏侯惇為輔。
駐防:以洛陽、長安為核心,潼關為前哨。
兵力:約三萬人,並非純粹野戰軍團,而是兼具衛戍、屯田與戰略預警功能。其中:
潼關守軍:約八千,由曹仁先鋒軍團先頭部隊及原駐軍組成,裝備大量強弩、礌石,深溝高壘,時刻監視西涼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