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心中快速盤算。劉虞的方案,等於將幽州最富庶、戰略位置最重要的南部區域正式劃入他的勢力範圍,公孫瓚被壓縮到北部邊郡,實力大減,且有了劉虞的保證和牽製,確實難有作為。這比強攻薊城所要付出的代價和承擔的風險要小得多,而且能立刻騰出手來,專注於即將到來的討董大戰。
“伯安公拳拳之心,為國為民,紹感佩不已。”袁紹語氣緩和下來,“隻是,此事關乎重大,紹還需與麾下商議。”
隨後,袁紹召集核心文武,將劉虞的條件公布。
顏良、文醜等武將雖覺不夠痛快,但也明白討董之事更為緊要,且實際利益已經到手,便不再強烈反對。
田豐、沮授則一致認為此乃上策。“主公,劉虞此議,正中下懷。我軍不費一兵一卒,得地得名,更贏得寶貴時間與穩定後方,當順勢而為。”
郭圖、許攸等人也紛紛附和,認為此舉能彰顯袁紹的寬宏大量和以天下為重的胸懷,有助於提升在諸侯中的聲望。
最終,袁紹拍板,原則上同意劉虞的調停。但他又額外增加了幾個條件:
第一,公孫瓚必須交出部分軍糧和馬匹,作為賠償。
第二,幽州南部歸附諸郡的官吏,需由袁紹重新任命或認可。
第三,公孫瓚麾下將士,若有願棄暗投明者,公孫瓚不得阻攔。
這些條件,進一步削弱了公孫瓚,強化了袁紹在幽州的影響力,尤其是第三條,為後續分化、收編公孫瓚舊部埋下了伏筆。
當劉虞帶著袁紹的最終條件回到薊城,麵見公孫瓚時,公孫瓚初時暴怒,幾乎要拔劍相向。但在冰冷的現實麵前——城外數萬袁軍虎視眈眈,城內糧草日窘,軍心渙散,加上劉虞“若不從,薊城破日,玉石俱焚”的警告,他最終還是頹然接受了這份屈辱的和議。
“袁本初……劉某……認栽了!”他幾乎是咬著牙,在議和文書上簽下了名字。
和議達成的消息傳出,幾家歡喜幾家愁。
袁紹大營一片歡騰,雖未竟全功,但兵不血刃便獲得了實質性的巨大利益,且主公的威望更上一層樓。袁紹下令犒賞三軍,並特意在受降儀式接受公孫瓚象征性交出的部分兵權和賠償)上,對劉虞表示了極大的尊重,口稱“全賴伯安公匡扶之力”,給足了這位漢室宗親麵子,也為自己贏得了“明事理、顧大局”的美名。
而在薊城內,氣氛則壓抑得多。公孫瓚交割地盤、賠償物資,勢力範圍大幅縮水,龜縮於北部邊郡,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挑戰袁紹在河北的霸主地位。
隨著和議的執行,一個意想不到卻又在袁紹預料之中的“高潮”悄然到來——公孫瓚麾下部分將領,見其大勢已去,又感於袁紹的強勢與“寬仁”允許他們改換門庭),開始陸續前來投誠。
首先來的是一些中下層軍官和不得誌的將領,他們帶著部曲前來,袁紹令張合、高覽等人妥善接收、整編,一視同仁。
接著,一些更有分量的將領也開始動搖。例如鎮守遼西,與烏桓關係密切的將領,如田豫此時尚在公孫瓚麾下,但未受重用),雖未立刻投奔,卻也遣使與袁紹方麵接觸,表達了善意。袁紹深知田豫之才,立刻以禮相待,並暗示未來必將重用。
甚至公孫瓚的一些族親、舊部,也在私下裡通過各種渠道,向袁紹示好,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一幕幕,都被隨軍的謀士許攸、郭圖等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們知道,主公此番“以和止戰”,不僅贏得了地盤和時間,更是在無形中瓦解了公孫瓚集團的人心。假以時日,待討董功成,回過頭來,收拾公孫瓚的殘餘勢力,將更加輕而易舉。
這一日,袁紹與劉虞並轡立於剛剛劃歸己方的涿郡邊界,眺望北方。
“北疆暫寧,皆賴伯安公矣。”袁紹誠懇道。
劉虞搖頭:“非也,乃將軍雄才大略,威德並施之果。望將軍不忘今日之言,早日西降,掃除國賊,還天下清明。”
“紹,必不負伯安公所托,不負天下所望!”袁紹鄭重點頭,目光已然越過北方的山巒,投向了西方那遙遠而紛亂的中原。
“北疆暫寧”的目標,以一種遠超單純軍事勝利的方式達成。袁紹不僅消除了背後的巨大威脅,穩固了根基,更通過這場政治外交上的巧妙運作,展示了其作為一方霸主應有的遠見和手腕。現在,他的目光和整個集團的力量,終於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向那場即將席卷天下的討董風暴了。冀州的機器,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為會盟酸棗而全速開動。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