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鄴城因為劉備集團的到來而暗流湧動之際,一支輕騎小隊正悄然北上,直赴常山國真定縣。他們的使命,源於袁紹在平原之行後,於心中埋下的一顆種子——那顆名為“趙雲”的種子。
真定趙家莊,一個看似普通的北方村落。時值深秋,田野一片金黃,農人正忙於收割。而在村東頭的一處簡陋院落裡,一名青年正手持一柄尋常的鐵槍,於落葉紛飛中靜靜練習。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儘管衣著樸素,眉宇間卻自帶一股英挺之氣,動作沉穩矯健,一招一式雖不花哨,卻勁力內蘊,隱有風雷之聲。此人正是趙雲,趙子龍。
他收起長槍,望著南方,眉頭微蹙,眼中帶著一絲難以釋懷的悵惘。數月前,他懷著一腔報國熱忱,與本郡數名誌同道合的少年一同前往幽州,欲投奔當時名聲赫赫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冀望在其麾下建功立業,驅逐胡虜,保境安民。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公孫瓚固然勇武,但其人驕橫跋扈,對待士卒百姓苛刻,更與仁政愛民的幽州牧劉虞勢同水火,內鬥不休。尤其令趙雲心寒的是,當他說出自己來自常山真定,與劉備同鄉時,公孫瓚竟帶著譏誚的語氣道:“聞汝鄉人劉備,自稱帝室之胄,如今卻屈身平原小縣,可見虛名無實。汝既來投我,當知誰能真正給予爾等功名富貴!”
那一刻,趙雲心中對“英雄”的想象轟然崩塌。他意識到,公孫瓚並非他尋覓的明主,其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非是能匡扶天下、拯救黎民之人。於是,他借口家中有事,毅然離開了幽州軍,返回了故鄉。歸來後,他一邊耕讀練武,一邊冷眼觀察著天下大勢,內心充滿了迷茫與等待。
“子龍!子龍!”一名同鄉少年氣喘籲籲地跑來,“莊裡來了幾位先生,騎著高頭大馬,衣著不凡,指名道姓要見你!說是從鄴城來的!”
“鄴城?”趙雲心中一凜。那是如今河北霸主袁紹的治所。
來到趙家簡陋的廳堂,趙雲見到了三位來客。為首一人年約四旬,麵容清雅,氣質溫潤,乃是袁紹麾下謀士,潁川名士荀諶字友若)。他受袁紹重托,親自前來。身旁兩人,一是其侄荀攸字公達),另一人則是能言善辯的使者。
“這位便是趙雲趙子龍壯士吧?”荀諶起身,笑容和煦,毫無高官謀士的架子,“在下潁川荀諶,荀友若,這位是舍侄荀攸,荀公達。我等奉大將軍、冀州牧袁公之命,特來拜會壯士。”
趙雲心中震動,袁紹麾下重量級謀士親自前來?他連忙還禮:“山野鄙夫趙雲,不知荀先生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望乞恕罪。不知大將軍尋雲,有何見教?”
荀諶並未直接說明來意,而是如同閒話家常般,與趙雲聊起了天下大勢,民生疾苦。他言辭懇切,見解深刻,對袁紹在河北推行的屯田、興學、吏治等政策如數家珍,描繪出一幅亂世中難得的“政清民和”圖景。
“袁公嘗言,打天下靠兵馬,治天下需良吏,安天下則需民心。”荀諶慨然道,“如今董卓伏誅,天下紛擾,非有雄才大略、心懷天下者,不能廓清寰宇,再造太平。袁公誌在於此,然深感人才難得,尤其渴求如子龍這般忠勇兼備、明辨是非的年輕才俊。”
這番話,深深打動了趙雲。他在幽州見慣了公孫瓚的暴戾,如今聽聞袁紹的施政理念,頓覺耳目一新,心生向往。
這時,荀攸才適時開口,語氣平和卻直指要害:“聽聞子龍前番曾往幽州?”
趙雲神色一黯,坦然道:“不瞞先生,雲確曾往幽州,欲投公孫伯圭。然見其禦下無恩,與劉幽州相爭,非仁者之師,故而中道而返。”
荀攸點頭:“子龍能明辨是非,不為虛名所惑,殊為難得。公孫瓚剛愎自用,敗亡乃遲早之事。如今薊城已下,北疆漸寧,皆賴袁公運籌。袁公在鄴城,聽聞子龍之名,知其勇武,更慕其見識,故而不以雲卑微,特遣我等前來,奉上親筆書信,誠邀子龍前往鄴城,共圖大業。”
說著,荀攸將一封帛書鄭重遞給趙雲。趙雲展開一看,竟是袁紹親筆!信中言辭極為懇切,並未以勢壓人,而是以平等的姿態,讚賞趙雲的誌向與才能,直言“河北雖廣,思一子龍而不可得”,並承諾“若子龍不棄,願虛左以待,他日疆場建功,必不負卿”!
捧著這封沉甸甸的信,感受著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尊重與期盼,再對比公孫瓚當日的倨傲,趙雲的心潮劇烈起伏。他本就對袁紹的治績抱有好感,如今對方又如此禮賢下士,親自遣重臣攜親筆信相邀,這份誠意,足以打動任何一位渴望建功立業的誌士。
荀諶觀察著趙雲的神色,知時機已到,溫言道:“子龍,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袁公乃當世明主,求賢若渴。鄴城之中,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皆當世英傑。子龍此去,正可一展所長,不負平生所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雲不再猶豫,他後退一步,整理衣冠,對著荀諶、荀攸,更是對著鄴城的方向,深深一揖:“大將軍如此厚愛,雲雖鄙陋,敢不效死力以報?願隨先生前往鄴城,投效袁公麾下!”
數日後,趙雲隨荀諶、荀攸抵達鄴城。得知消息的袁紹,竟下令大開中門,在將軍府正堂親自接見,規格之高,令初來乍到的趙雲受寵若驚。
當趙雲步入那恢弘肅穆的大堂時,隻見文武分列兩旁,氣勢森嚴。而端坐於主位之上的袁紹,金甲未卸,目光如炬,正含笑望著他。那股不怒自威的霸主氣度,讓趙雲心中凜然,更加恭敬。
“常山草民趙雲,拜見大將軍!”趙雲趨步上前,單膝跪地,聲音清越而沉穩。
“子龍免禮!”袁紹起身,親自上前將趙雲扶起,仔細打量。但見眼前青年,英姿勃發,目光清澈而堅定,舉止沉穩有度,毫無尋常武夫的粗野之氣,心中更是喜愛。
“好!果然是一表人才,英雄出少年!”袁紹毫不吝嗇地讚譽,“孤在鄴城,早已聞子龍之名,今日一見,更勝聞名!荀先生言子龍有萬夫不當之勇,更兼忠義之心,見識超群,今日觀之,誠不我欺!”
他拉著趙雲的手,轉向堂下眾文武,朗聲道:“諸君,今日我得子龍,如高祖得韓信,光武得吳漢也!河北又添一柱石!”
此言一出,堂下微微騷動。顏良、文醜等將看著年輕的趙雲,目光中帶著審視與好奇,亦有一絲不服。劉備立於文官隊列中,看著這位同鄉俊傑,眼神複雜,既有欣賞,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遺憾。關羽、張飛則默默觀察,張飛更是小聲嘀咕:“這小白臉,真有大哥和袁公說的那麼厲害?”
袁紹將眾人反應儘收眼底,卻不以為意,他心中已有定計。他需要給趙雲一個足夠高的起點,既能彰顯自己的重視,也能迅速樹立趙雲的威信。
“子龍,”袁紹回到主位,神色一正,“孤知你大才,豈可小用?即日起,便任命你為騎都尉,入中軍,隨侍參讚,直屬孤之麾下!望你勤勉任事,早日為孤分憂,為國效力!”
騎都尉!中軍隨侍!
這個任命再次引起了一陣低呼。騎都尉已是高級軍官,更重要的是“入中軍,隨侍參讚”,這意味著趙雲一步就進入了袁紹集團的核心圈子,能夠參與軍機,並且直接接受袁紹的指揮,這是何等的信任與榮耀!就連顏良、文醜初投時,也未曾有如此待遇。
趙雲心中激蕩,再次拜倒,聲音帶著一絲哽咽:“雲,一介布衣,蒙主公如此信重,唯有肝腦塗地,以報知遇之恩!雲,誓死追隨主公!”
“好!好!”袁紹再次大笑,親自將趙雲扶起,“今日當設宴,為子龍接風!”
宴席之上,袁紹對趙雲關照有加,不斷詢問其家鄉風物、對兵法的見解。趙雲對答如流,言談間不僅展現出對武藝的自信,更流露出對民生、戰略的思考,讓在座的田豐、沮授等謀士也暗自點頭。
然而,僅僅數日後,一個突發事件,便給了趙雲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
駐守並州的張合送來急報,盤踞在雁門郡以北的一支鮮卑部落,得知袁紹主力南調,邊境守備相對空虛,竟大膽南下劫掠,圍攻代郡一座邊城,守軍告急!
“主公,末將願往!”顏良、文醜幾乎同時出列請戰。
袁紹目光掃過眾將,最終卻落在了新任騎都尉趙雲身上。
“子龍,”袁紹沉聲道,“你新至軍中,需立軍威。此番鮮卑寇邊,孤予你精騎三千,彙合代郡守軍,將此股胡虜,給孤逐出塞外!可能勝任?”
這無疑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機遇。在眾將矚目之下,趙雲毫無懼色,踏步出列,英姿挺拔,聲音斬釘截鐵:
“雲,領命!必不辱主公之望!”
袁紹慧眼識珠,力排眾議,將年輕的趙雲一舉拔擢至高位。而趙雲,也即將用他的實際行動,來回報這份前所未有的知遇之恩。一顆璀璨的將星,終於在河北的天空中,開始綻放出他耀眼的光芒。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