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府定策的餘音尚未散去,一道新的政令便如同插上了翅膀,飛向了河北四州的每一個郡縣、每一個鄉亭,甚至飄進了那些隱居於山林、市井的才學之士耳中。
由大將軍袁紹親自簽發的《求賢令》,其核心並非完全廢除舊有的察舉製,而是在其基礎上,於鄴城首創“招賢館”,明令各郡縣必須薦舉賢良,同時,更前所未有地鼓勵民間“毛遂自薦”!政令中明確提出“不論門第,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唯能使用”的十六字方針,如同在看似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塊巨石。
這道政令,由新任長史荀諶親自督管,以大將軍府的最高規格推動。負責具體考核的,則是以品行高潔、學識淵博著稱的荀諶與崔琰。一時間,整個河北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鄴城,聚焦到了那座剛剛掛牌、卻注定要影響天下格局的“招賢館”。
士林之中,議論紛紛。有世家大族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對傳統秩序的挑戰;有寒門子弟則歡欣鼓舞,視此為魚躍龍門的唯一契機;更有那心懷天下、卻苦無門路的奇人異士,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鄴城的道路。
袁紹站在大將軍府的高樓上,遠眺著漸漸變得喧囂的鄴城。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人才選拔,更是一場對河北舊有政治生態的衝擊,是他將現代人才觀與三國現實相結合的一次大膽實驗。成功,則河北人才輩出,根基永固;若有差池,則可能引發內部勢力的激烈反彈。
招賢館設在鄴城原屬一位獲罪豪強的巨大宅院內,經過緊急修葺,顯得莊重而開闊。開館之日,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長史荀諶與負責考核的崔琰坐鎮正堂,神情肅穆。門前廣場上,來自各地的士子、匠人、甚至通曉術算、醫卜之人排起了長龍,他們衣著各異,有的錦衣華服,有的布衣草鞋,眼中卻閃爍著同樣渴望的光芒。
考核並非簡單的問答,而是分為數科:經義策論、刑名律法、民政實務、工巧算學,甚至還有專門的“軍謀科”,由軍師中郎將荀攸暗中出題,考察兵法推演與形勢判斷。
1.寒門的曙光
首先掀起波瀾的,是一位來自河內郡的年輕士子,名叫王淩。他雖出身太原王氏旁支,家道早已中落,在郡中僅為一名小小的書佐。然而其在“民政實務”一科中,對如何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管理倉廩等方麵,提出了數條切中時弊、操作性極強的建議,其見解之老辣,遠超其年齡與職位。崔琰親自麵試後,大為讚賞,將其評為“上等”,直接推薦至大將軍府,由田豐量才錄用。王淩從一介微末小吏,一躍而進入河北權力核心的視野,他的成功,極大地刺激了那些身處底層的才俊。
緊接著,一位名叫董昭的冀州本地士人,在“軍謀科”中展現了其對天下大勢的敏銳洞察。他在策論中詳細分析了曹操與呂布的優劣,並預判了徐州可能的變局,提出了“緩圖曹操,急結呂布虛與委蛇),先定青徐”的戰略構想,雖與袁紹既定方略略有出入,但其宏觀視野與戰略眼光,引起了荀攸的高度重視。荀攸親自與其長談後,將其留在身邊,參讚軍機。
這些成功的例子,如同黑夜中的燈塔,吸引著更多懷才不遇者前來。有精通律法、能倒背《漢律》的渤海小吏高光;有善於理財、對數字極其敏感的落魄商賈之子劉放;甚至有善於馴馬、精通獸醫學的幽州胡漢混血兒慕容平……形形色色的人才,通過招賢館這個平台,開始湧入河北的官僚體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碰撞與磨合
然而,新風氣的引入,必然伴隨著舊秩序的抵除。
一日,幾位來自清河、博陵的崔氏、張氏等大族子弟前來應試。他們自幼熟讀經書,談吐不凡,在經義策論上表現優異,但在涉及具體政務的“實務科”時,卻往往顯得空洞無物,不如那些有基層經驗的寒門士子。其中一位名叫崔林的年輕人,雖然年輕,卻在實務對答中表現出了難得的沉穩與見識,被崔琰與其同族)秉公錄取,但其他幾位眼高於頂的世家子則名落孫山。
此事在鄴城世家圈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一些耆老私下議論,認為大將軍此舉“重術輕道”,“恐寒了士人之心”。甚至有人找到荀諶,委婉地表達不滿。
消息很快傳到袁紹耳中。他並未動怒,隻是微微一笑,對身旁的田豐和沮授說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招賢館非是摒棄世家,而是要打破世家壟斷。真金不怕火煉,若有真才實學,如崔林者,我照樣重用。若隻有清談之能,無實乾之才,即便是公侯之後,河北亦不養閒人!告訴友若荀諶),壓力,我來頂住!”
袁紹的堅定態度,迅速平息了內部的雜音。田豐更是鐵麵無私,在後續的官員考核中,嚴格按照能力政績評定,使得新晉的寒門官員與原有的世家子弟,開始在相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一種“能力至上”的新風氣,開始在河北官場悄然形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招賢館的選拔漸入尾聲,眾人都以為不會再有什麼驚人發現時,真正的高潮,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
這一日,招賢館前來了一位不修邊幅的中年文士,他衣著樸素,甚至有些邋遢,眼神卻異常明亮深邃。他並未排隊,而是徑直走到登記處,索要紙筆,然後揮毫寫下一份關於“漕運改良與大型船舶龍骨結構”的論述,並附上了一張結構複雜的草圖。
負責登記的胥吏看得一頭霧水,見其形貌不佳,便欲將其打發走。不料此人脾氣頗大,當場與胥吏爭執起來,聲音驚動了內堂的崔琰。
崔琰出來查看,拿起那份論述和草圖,初時也不明所以,但越看越覺得其中所言雖聞所未聞,卻邏輯嚴密,尤其是關於如何利用水密隔艙增加船舶抗沉性、如何改進帆裝以提高逆風航行能力的設想,簡直匪夷所思,卻又似乎暗合物理。
崔琰不敢怠慢,立刻請來了見多識廣的荀諶,甚至驚動了對此類“奇技淫巧”頗有興趣的袁紹。
袁紹聞訊,心中一動,立刻移步招賢館側廳,親自召見此人。
“先生高姓大名?所作論述,頗為新奇,不知師從何人?”袁紹和顏悅色地問道,他隱隱感覺,自己可能釣到了一條大魚。
那文士見袁紹親自前來,並無太多惶恐,隻是拱了拱手,傲然道:“草民馬鈞,字德衡,扶風人士。並無師承,平生隻好鑽研這些機巧之物,讓大將軍見笑了。”
馬鈞!
袁紹心中劇震!這可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科技發明家,改進織綾機、製造指南車、發明龍骨水車……其才華若能為自己所用,對河北的農業、軍事、手工業的推動,將是顛覆性的!
他強壓住內心的激動,仔細詢問了馬鈞關於圖中結構的細節。馬鈞起初見袁紹是權勢熏天的大將軍,還以為隻是走個過場,不料袁紹問的問題卻句句切中要害,甚至能理解他一些超越時代的設想得益於穿越者的知識背景),兩人越聊越是投機。
袁紹當場拍板:“德衡大才,屈居於此,是紹之過也!不必再參與後續考核,即日起,入大將軍府,為我麾下‘將作大匠’,總管四州所有匠作監,一應人力、物力,皆由你調配!我要你將這些圖中的設想,統統變為現實!”
馬鈞愣住了,他漂泊半生,因其“不務正業”而備受冷眼,何曾受過如此重視?而且是以“將作大匠”之位,總管四州工匠!他望著袁紹誠摯而充滿期待的眼神,一股知遇之感油然而生,深深一揖到底,聲音竟有些哽咽:“馬鈞……必竭儘駑鈍,以報明公!”
馬鈞的破格錄用,如同一道驚雷,徹底震撼了所有人。它傳遞出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在大將軍袁紹這裡,才華,是唯一的通行證。無論你出身如何,相貌如何,從事何業,隻要你有真本事,就能得到重用!
此事迅速傳遍鄴城,乃至整個河北。招賢館的名聲達到了頂峰,不僅士人,連各地的能工巧匠、醫者、術士,都紛紛前來投效。袁紹“唯才是舉”的名聲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深深地刻入了河北的人心。
招賢館的首期選拔,曆時月餘,最終從數千名應試者中,遴選出各類人才四百餘人。他們被妥善地安置到四州的郡縣、軍營、工坊,如同新鮮的血液,注入了河北集團的軀體。
袁紹在新晉人才的任命儀式上,對全體文武再次重申:“河北之未來,不在天命,而在人謀!不在門第,而在才乾!此‘招賢館’將常設於鄴城,每年一考,永不斷絕!望諸君恪儘職守,望新晉者奮發有為,共鑄我河北不世之基業!”
聲震屋瓦,群情激昂。
看著堂下那些充滿朝氣與抱負的新麵孔,再看看身邊如沮授、田豐、荀攸等核心謀士讚許的目光,以及如張合、趙雲等將領對新政的支持,袁紹知道,他的人才改革,已經成功地邁出了最關鍵的第一步。他不僅收獲了眼前的人才,更奠定了一種開放、務實、唯才是舉的政治文化。
這股新風,將與他推行的度田、屯田、興修水利、發展工商等政策相輔相成,共同構成袁紹爭霸天下最堅實的根基。河北的戰爭機器,不僅兵甲精良,糧草充足,如今更擁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持。
而南方的曹操,此刻或許還在為如何徹底擊敗呂布而殫精竭慮,他絕不會想到,他的老對手,已經在一個他看不見的維度上,構建起了足以碾壓他的巨大優勢。招賢館的燈火,映照著河北的未來,也隱隱照亮了中原的命運。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