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秋,黃河北岸。
黎陽大營中軍帳內,燭火通明。袁紹負手立於巨大的沙盤前,目光凝重地注視著那條蜿蜒的黃河。沙盤上,代表雙方兵力的旗幟密密麻麻,北岸的紅色旗幟如烈火燎原,南岸的藍色旗幟則依托地勢,構築起一道道防線。
主公,各營將領已到齊。親兵在帳外稟報。
袁紹緩緩轉身,目光掃過魚貫而入的文武眾臣。沮授、田豐、程昱等謀士神色肅穆,顏良、文醜、張遼、趙雲等將領則戰意昂揚。每個人都知道,今夜的決定將改變天下格局。
諸位,袁紹的聲音在帳內回蕩,我軍在河北休整已畢,糧草充足,士氣正盛。而今曹操新敗,正是渡河南下,一舉定鼎中原的良機。
他走到沙盤前,手指劃過黃河:然則,曹操在黃河南岸布防嚴密,於禁駐守延津,樂進防守白馬,夏侯淵坐鎮官渡。此戰關係重大,不可不慎。
帳內一時寂靜,隻有燭火劈啪作響。所有人都明白,這場渡河之戰將是一場硬仗,也將是決定中原歸屬的關鍵一戰。
沮授首先出列,手持竹杖指向沙盤:主公,授以為當分兵三路。主力由黎陽渡河,直取官渡;另遣一軍出延津,牽製於禁;再令青州之師西進,威脅曹軍側翼。
田豐立即補充:元皓建議,可多設疑兵。在延津方向大張旗鼓,佯裝主力,吸引曹軍注意。待其分兵,再以精銳突擊官渡。
程昱卻提出不同看法:此計雖妙,但曹操多謀,恐難奏效。昱以為,當以正合,以奇勝。主力強渡黎陽,同時派精銳騎兵繞道上遊,迂回敵後。
謀士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袁紹靜靜聽著,不時在沙盤上比劃,權衡各策利弊。
這時,一直沉默的荀攸從青州送來密信。信中詳細分析了曹軍各部的特點和弱點,特彆指出夏侯淵用兵急躁,可設計誘其出戰。
公達此計大妙。袁紹撫掌稱讚,若能誘出夏侯淵,官渡防線必現破綻。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確定了聲東擊西,虛實結合的總體戰略。
戰略既定,眾將紛紛請戰。
顏良率先出列:末將願為先鋒,率先登死士強渡黃河!若不能在半日內打開缺口,甘當軍令!
文醜緊接著說:末將請與顏將軍同往,互為犄角,定叫曹軍首尾難顧!
張遼沉穩請命:末將願率並州狼騎,待先鋒渡河後立即跟進,擴大戰果。
趙雲也道:末將的白馬義從可沿岸巡邏,防止曹軍水師偷襲。
就連遠在青州的徐晃、太史慈也傳來消息,表示已做好西進準備,隻待主公號令。
看著麾下這群如狼似虎的將領,袁紹心中豪情頓生。他走到帳中,目光掃過眾將:諸位將軍鬥誌昂揚,此戰我軍必勝!
在確定總體戰略後,眾人開始完善具體細節。
沮授提出:渡河之時,當以弓弩壓製對岸。可命各營強弩手先行登船,登陸後立即建立弩陣。
田豐補充:還需準備足夠的渡船和浮橋。現已征集大小船隻五百餘艘,搭建浮橋材料也已備齊。
程昱則關注後勤:糧草輜重要分批次運輸,首批隨軍渡河的要足夠三日之需。
張遼建議:騎兵渡河後不要立即投入戰鬥,待站穩腳跟再突擊曹軍軟肋。
趙雲提出:可在上遊派遣疑兵,吸引曹軍注意力。
一個個建議被提出,一個個細節被完善。袁紹耐心聽取每個人的意見,不時發問,確保萬無一失。
就在這時,探馬來報:曹操似乎察覺到我軍動向,正在調兵遣將。
帳內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聽到探馬稟報,袁紹卻不慌不忙。他站起身,走到沙盤前,沉思片刻,突然問道:諸位以為,曹操會如何應對?
沮授分析道:以曹操用兵之能,必會重點防守官渡。但若見我軍在延津方向佯動,也可能分兵救援。
田豐卻說:曹操生性多疑,見我軍多處出擊,反而會舉棋不定。這正是我軍的機會。
程昱提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不如將計就計。明日在延津大張旗鼓,做出主力渡河的假象。待曹操調兵增援,我軍主力再從黎陽強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