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時分,官渡南岸曹軍大營籠罩在一片凝重的氣氛中。曹操一夜未眠,此刻正與幾位核心謀士站在望樓上,注視著對岸袁軍營地的動向。隻見北岸旌旗招展,數以萬計的袁軍正在有序調動,顯然正在執行某種精心策劃的作戰計劃。
看來袁本初已經做出決斷了。曹操眉頭緊鎖,聲音中帶著難得的憂慮,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分明是要多路並進。
曹仁快步登上望樓,神色凝重:丞相,斥候來報,袁軍分三路行動:顏良率兩萬兵馬在正麵布陣;文醜領一萬騎兵向東南方向移動;更有一支精銳部隊由張遼率領,正在上遊集結。
荀彧輕撫長須,目光深邃:袁紹這是要正麵牽製,側翼包抄,同時派奇兵斷我糧道。用兵之道,可謂深得要領。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傳令兵飛身下馬,單膝跪地:啟稟丞相,敖倉急報!昨夜有一支袁軍輕騎試圖偷襲糧道,已被擊退。
郭嘉輕咳幾聲,蒼白的臉上浮現出洞察一切的神情:袁紹身邊必有高人指點。這般用兵,既不是沮授的穩健,也不是田豐的剛直,倒像是...
程昱的手筆。荀彧接話道,與郭嘉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曹操深吸一口氣,環視身邊謀士:諸位,形勢危急。是戰是守,需要立即決斷。且回大帳詳議。
眾人走下望樓時,李典匆匆趕來,低聲稟報:丞相,昨夜巡營,發現數名士卒企圖叛逃,已被擒獲。軍心...似乎有些動搖。
這個消息讓所有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中軍大帳內,曹操麾下謀士將領齊聚一堂。文臣以荀彧、郭嘉為首,賈詡、劉曄、滿寵、戲誌才分坐兩側;武將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宗室將領,以及李典、於禁、樂進等大將,曹純率領的虎豹騎將領也位列其中。
曹操開門見山:諸位都已知曉軍情。袁紹兵分三路,意在使我首尾不能相顧。是主動出擊,還是堅守待變,請各位暢所欲言。
夏侯惇首先起身,獨目中燃燒著戰意:丞相,末將以為當主動出擊!袁軍雖眾,但分兵之後,每一路的兵力都已削弱。若能集中精銳,先破其一路,必能挫敵銳氣!
夏侯淵立即附和:元讓所言極是!末將願率本部兵馬,迎擊文醜騎兵!
曹仁卻持不同意見:二位將軍勇氣可嘉,但袁紹分兵,正是要誘使我軍出擊。若貿然迎戰,恐中埋伏。
於禁支持曹仁的看法:末將觀察袁軍布陣,看似分兵,實則各路軍馬相距不遠,可隨時相互支援。此時出擊,絕非良機。
謀士們的爭論更加激烈。賈詡緩緩開口:文和以為,不妨暫避鋒芒,後撤三十裡,重整陣線。
劉曄反駁道:不可!一旦後撤,軍心必亂。袁紹騎兵眾多,若趁勢追擊,恐潰不成軍。
滿寵提出折中方案:或許可以派小股部隊襲擾,主力仍堅守營壘。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時,又一份急報傳來:袁軍前鋒顏良部已開始渡河!
帳中頓時一片寂靜。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曹操,等待他的決斷。
曹操沉思良久,終於開口:諸位所言都有道理。但...他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我軍兵力不足,若分兵迎擊,必敗無疑;若全軍後撤,更是自取滅亡。
他轉向一直沉默的荀彧和郭嘉:文若、奉孝,你們以為該如何?
郭嘉輕咳一聲,緩緩站起:嘉以為,當堅守營壘,以逸待勞。
荀彧緊接著說:彧附議。袁紹雖眾,但我軍據險而守,足以相持。況且...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劃過袁軍漫長的補給線:袁軍十萬之眾,日耗糧草驚人。其糧道從鄴城至官渡,綿延數百裡。隻要相持日久,其糧草必成問題。
戲誌才補充道:文若先生所言極是。袁紹麾下謀士各懷心思,將領之間也非鐵板一塊。久持之下,必生內亂。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個策略。夏侯淵激動地說:難道要坐視袁軍渡過官渡水嗎?若讓敵軍在對岸建立橋頭堡,我軍將更加被動!
曹洪也道:軍中長期堅守,糧草能否支撐?若是袁軍斷我糧道,又當如何?
麵對將領們的質疑,荀彧從容不迫:諸位將軍的擔憂都有道理。但請想一想,若是出戰,有幾成勝算?
這個問題讓帳中再次陷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