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脈的“重生鎮”裡,第一屆全球方舟文明節在金秋時節拉開帷幕。鎮口的巨大拱門上掛滿了彩色布條,上麵印著六個方舟基地的標誌——昆侖的雪山、亞馬遜的雨林、撒哈拉的太陽、阿爾卑斯的冰川、大洋洲的海浪、落基的山脈,風一吹,布條獵獵作響,像在訴說著人類文明重生的故事。
林野牽著小米的手走在鎮街上,兩側的攤位前擠滿了來自各個基地的人。亞馬遜基地的攤位上,卡洛斯正熱情地向人們展示新培育的熱帶水果,果皮泛著鮮亮的紅色,咬一口滿是汁水;撒哈拉基地的穆罕默德則帶來了光伏板製作的小型燈具,按下開關,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個攤位;阿爾卑斯基地的索菲亞穿著白大褂,耐心地為人們講解基礎醫療知識,身邊的桌子上擺滿了自製的急救包。
“林野先生,您看我們的‘文明時光牆’!”傑克快步走過來,指著鎮中心的一麵巨大石牆。石牆上,密密麻麻地貼著照片和手寫信——有昆侖基地初建時的簡陋帳篷,有亞馬遜基地對抗腐殖潮的戰鬥場景,有撒哈拉基地第一塊光伏板安裝時的合影,還有孩子們在文明大學裡認真讀書的模樣。“這些都是各個基地送來的珍貴回憶,我們想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文明節的重頭戲是“文明成果展”。在鎮中心的廣場上,六個基地的代表依次展示著自己的成果:亞馬遜基地的自動化收割機在田間演示收割,機械臂精準地將玉米摘下來,引得孩子們陣陣歡呼;撒哈拉基地的小型光伏車穿梭在廣場上,車頂的太陽能板不斷吸收陽光,為車輛提供動力;大洋洲基地的伊恩則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族箱,裡麵裝滿了淨化後的海水,幾條色彩斑斕的小魚在水中遊動,象征著海洋生態的恢複。
小米和阿裡帶領著文明大學的孩子們,在廣場的一角搭建了“未來實驗室”。他們展示的“智能生態監測儀”吸引了眾多目光——這個由舊時代零件改裝的設備,能實時監測空氣、土壤、水質的各項數據,還能通過全球通訊網絡將數據共享給各個基地。“我們想讓每個地方的人都能知道自己身邊的生態情況,一起保護我們的家園。”小米拿著檢測儀,認真地向人們介紹,小小的臉上滿是堅定。
傍晚時分,文明節的篝火晚會開始了。廣場中央,巨大的篝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來自各個基地的人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亞馬遜基地的族人唱起了古老的雨林歌謠,撒哈拉基地的人跳起了熱情的沙漠舞蹈,阿爾卑斯基地的孩子們則用手風琴演奏起悠揚的樂曲。林野坐在篝火旁,看著眼前熱鬨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
這時,傑克拿著一個火把走過來,遞給林野:“林野先生,按照文明節的傳統,我們要選出一位‘文明傳承者’,點燃‘薪火塔’,象征著文明的火種永遠傳遞下去。大家一致認為,您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林野接過火把,站起身,走向廣場中央的薪火塔。塔高十米,由金屬和玻璃製成,塔身刻著從舊時代到現在的文明發展曆程。他緩緩走上台階,將火把對準塔底的引火點,橙色的火焰瞬間竄起,沿著塔身向上蔓延,最終在塔頂形成一團明亮的火焰,照亮了整個廣場。
“願人類文明的火種,永遠燃燒!”林野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動作,注視著塔頂的火焰,眼中滿是崇敬與希望。
篝火晚會持續到深夜,人們漸漸散去,但薪火塔的火焰依舊明亮。林野站在塔下,望著塔頂的火焰,心中默默許下心願:願這火焰能照亮人類文明的未來,願每個孩子都能在和平的環境中成長,願這片曾經的燼土,永遠充滿生機與希望。
第二天清晨,林野在鎮外的山坡上看到了一幅讓他終生難忘的景象——來自六個基地的孩子們手拉手站在一起,望著遠方的朝陽,他們的身後,是重生鎮的房屋和農田,是延伸向遠方的光伏板和灌溉渠,是人類文明重新崛起的希望。
他知道,文明節的結束,隻是人類文明重建的一個新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他們,還有更多的土地需要恢複,還有更多的技術需要探索。但隻要這份團結與勇氣不滅,隻要文明的火種永遠燃燒,人類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比過去更加輝煌的未來。
林野轉身走下山坡,朝著鎮裡走去。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溫暖而明亮,就像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