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基地的生物實驗室裡,伊恩正小心翼翼地將深海熱泉蝦的樣本放入基因測序儀。儀器啟動的瞬間,淡藍色的光束包裹住樣本,屏幕上開始浮現出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閃爍著紅色的片段格外醒目——這是熱泉蝦能在300c高溫和高硫化物環境中生存的關鍵基因,也是林野此行最想獲取的“生態密碼”。
“這段‘耐熱基因’太特殊了!”伊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眼中滿是驚歎,“它能修複高溫對細胞的損傷,還能分解硫化物產生能量。如果能將它導入農作物,或許能讓植物在沙漠、火山周邊等極端環境中生長!”
林野湊到屏幕前,看著那段不斷跳動的基因序列,心中湧起一陣激動。聯盟成立至今,雖然解決了糧食和能源的基本需求,但全球仍有大量極端環境區域無法利用——撒哈拉深處的戈壁、環太平洋的火山帶、兩極的凍土區,這些地方若能通過基因改造實現植被覆蓋,人類的生存空間將擴大數倍。
“立刻啟動‘基因適配’實驗!”林野做出決定,“先從亞馬遜基地的抗輻射小麥入手,將耐熱基因與小麥的基因組進行融合,看看能否培育出‘極端環境作物’。”
接下來的一個月,實驗室裡的燈光幾乎從未熄滅。伊恩帶領著來自六個基地的生物學家,日夜奮戰在測序儀和培養箱前。他們先將熱泉蝦的耐熱基因片段提取出來,進行人工修飾,使其能與植物基因兼容;再通過基因槍將修飾後的基因導入小麥種子,放入模擬極端環境的培養艙中——有的培養艙模擬沙漠的高溫乾旱,有的模擬火山帶的高濃度硫化物,有的則模擬兩極的嚴寒。
實驗初期並不順利。導入基因的小麥種子大多在培養艙中枯萎,少數發芽的幼苗也很快出現基因排斥反應,葉片發黃、生長停滯。小米和阿裡作為文明大學的“少年研究員”,每天都會來實驗室記錄數據,看到枯萎的幼苗,兩個孩子難免有些沮喪。
“是不是我們的方法錯了?”阿裡看著培養艙中發黃的小麥苗,小聲問道。林野摸了摸他的頭,指著屏幕上的基因序列:“科學研究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你看,這段基因片段在幼苗的根部表達量很高,但在葉片中幾乎沒有——我們或許可以調整基因的啟動子,讓它在葉片中也能正常工作。”
在林野的指導下,研究團隊調整了實驗方案。他們更換了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讓耐熱基因能在植物的根、莖、葉中全麵表達;同時加入了一段來自清海藻的“抗逆基因”,增強植物對極端環境的綜合適應能力。
兩周後,好消息終於傳來——模擬沙漠環境的培養艙中,一株導入雙基因的小麥苗不僅存活下來,還長出了第三片真葉。這株小麥的葉片比普通小麥更厚實,表麵覆蓋著一層蠟質層,能有效減少水分蒸發;根係則更加發達,能深入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和養分。
“成功了!”實驗室裡爆發出歡呼聲,伊恩激動地摘下老花鏡,揉了揉通紅的眼睛,“檢測數據顯示,這株小麥的耐熱溫度上限達到了55c,在含水量僅10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長!”
消息通過全球通訊網絡傳遍聯盟,各基地的代表紛紛要求參與後續實驗。撒哈拉基地的穆罕默德第一時間發來申請,希望能在沙漠深處建立“極端作物試驗田”;阿爾卑斯基地的索菲亞則提議,將耐熱基因導入牧草,在高山凍土區發展畜牧業;落基基地的傑克更是主動承擔起設備運輸的任務,駕駛運輸機將培養好的種子送往各個試驗田。
三個月後,林野來到撒哈拉深處的試驗田。站在沙丘上望去,一片片綠色的小麥在烈日下隨風搖曳,與周圍的黃色沙漠形成鮮明對比。穆罕默德正帶著族人檢查小麥的生長情況,看到林野,他快步迎上來,手中拿著一束飽滿的麥穗:“你看!這是第一批成熟的小麥,產量比普通小麥還高20!我們打算在這裡再擴大十倍種植麵積,讓沙漠變成真正的糧倉!”
在環太平洋的火山帶試驗田,導入基因的玉米也長勢喜人。玉米的莖稈粗壯,能抵抗火山灰的覆蓋;根係能分泌特殊物質,分解土壤中的硫化物,不僅不影響自身生長,還能改善土壤環境。當地的幸存者們看著長勢旺盛的玉米地,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終於不用再擔心火山噴發後的糧食短缺問題。
回到大洋洲基地後,林野將“極端環境作物”的培育技術整理成冊,通過聯盟的“科技共享平台”向所有基地開放。他在技術手冊的扉頁上寫道:“自然的力量無窮無儘,人類的智慧也永無止境。我們不必懼怕極端環境,因為我們能通過科學,將挑戰變成機遇,讓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
深夜,林野站在實驗室的窗前,看著培養艙中不斷生長的幼苗。這些幼苗不僅承載著人類擴大生存空間的希望,更象征著文明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不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是通過科學的力量,與自然共同進化,在這片曾經的燼土上,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生態之路。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