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冰層下的液態海洋中,“方舟七號”探測器的機械臂正小心翼翼地采集水樣。淡藍色的海水透過透明管道流入檢測艙,屏幕上,有機化合物的檢測曲線不斷跳動,其中一段與地球早期生命相關的分子結構格外醒目——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之外發現可能存在生命痕跡的證據,消息通過星際通訊傳回地球時,全球各基地的歡呼聲響徹雲霄。
昆侖指揮中心內,林野的手指在全息控製台上遊走,將歐羅巴的探測數據與地球、月球、火星的生態數據整合,構建出一幅“星際生態圖譜”。“我們不能隻在單個星球建立基地,要打造‘星河文明網絡’。”他指著圖譜上串聯起的星球光點,對聯盟代表說,“月球作為地月中轉站,火星發展農業與能源,歐羅巴探索生命科學,各星球各司其職,通過星際航線連接,形成完整的文明生態鏈。”
穆罕默德率先響應:“撒哈拉基地可研發‘星際光伏陣列’,在月球和火星建立大型能源站,為星際航線提供電力支持。”索菲亞補充道:“阿爾卑斯基地將組建‘星際醫療團隊’,在各星球基地設立醫療站,保障宇航員和居民的健康。”伊恩則興奮地說:“歐羅巴的海水樣本能為我們提供新的基因線索,或許能培育出適應星際環境的‘跨星球作物’!”
接下來的兩年,“星河文明網絡”的建設全麵推進。月球基地擴建為“地月樞紐港”,建成可停靠十艘星際飛船的碼頭;火星基地開辟“星際農業區”,大規模種植經過基因改造的糧食作物,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能通過星際貨運船送往其他星球;歐羅巴則建立“生命科學實驗室”,科學家們圍繞海水樣本展開研究,試圖揭開地外生命的奧秘。
文明大學也迎來了重大變革,開設“星際文明管理”“跨星球生態”“星際工程”等全新專業,吸引了來自地球各新城鎮、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學生。小米和阿裡已成長為年輕的科研骨乾,他們帶領團隊研發的“星際生態監測係統”,能實時監控各星球的環境數據,一旦出現異常,立刻自動啟動應急預案。“去年火星基地遭遇沙塵暴,係統提前預警,我們及時加固了光伏陣列,沒有造成任何損失。”阿裡在聯盟會議上展示係統時,眼中滿是自豪。
星際航線的開通,讓跨星球交流成為常態。每月都有“星河號”貨運船往返於地球、月球、火星和歐羅巴之間,運送物資、設備和人員。乘客中,有前往火星考察的農業專家,有到歐羅巴參與生命研究的科學家,還有去月球樞紐港學習的學生——他們帶著各自的知識與夢想,在星河中穿梭,成為文明傳播的“星際使者”。
在火星基地的“文明廣場”上,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們經常舉辦“星河文化節”。地球的傳統音樂、月球的低重力舞蹈、火星的紅色沙畫、歐羅巴的藍色水族展,在這裡交融碰撞,形成獨特的星際文化。“我們雖然來自不同星球,但都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艾拉在文化節開幕式上說,她身後的大屏幕上,播放著地球、月球、火星、歐羅巴的影像集錦,藍色、銀色、紅色、淡藍色的畫麵交織,像一幅絢麗的星河文明畫卷。
林野偶爾會乘坐“星河號”前往各星球基地考察。在月球樞紐港,他看到年輕的工程師們正在檢修星際飛船;在火星農業區,他品嘗了用火星小麥製作的麵包;在歐羅巴實驗室,他見證了科學家們培養出的“跨星球藻類”——這種藻類能在極端環境下生長,還能產生大量氧氣,未來可用於星際飛船的生態循環係統。
最讓他觸動的,是在各星球基地看到的“文明傳承牆”。牆上不僅記錄著基地建設的曆程,還陳列著來自地球的舊時代物品:一本泛黃的《自然科學百科》、一台老式收音機、一枚生鏽的硬幣。“這些物品提醒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文明的根源。”火星基地的老宇航員對林野說,“我們在星河中築家,但地球永遠是我們的故鄉。”
當“方舟八號”探測器向著更遠的土星進發時,林野站在地球指揮中心,看著屏幕上逐漸遠去的飛船影像,心中滿是感慨。從地球燼土到星河織網,人類文明經曆了從生存到發展,從地球到星際的巨大跨越。這跨越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探索,是團結與智慧的結晶,是文明火種永不熄滅的信念。
夜晚,林野來到昆侖基地的觀測塔上,望著夜空中璀璨的星河。他仿佛能看到“方舟八號”在宇宙中航行的身影,能看到各星球基地的燈光在黑暗中閃爍,能聽到文明大學的孩子們在背誦“星河文明公約”。這一切,都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故事——人類文明,終將以星河為脈,連接過去與未來,在浩瀚宇宙中,書寫屬於自己的不朽篇章。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