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駛近南部跨境貿易據點時,林野先聽到了混雜的人聲——有聯盟通用語的吆喝,有部落語言的交談,還有牲畜的嘶鳴,交織成一片熱鬨的異域聲響。據點建在聯盟與西部部落的邊界線上,一側是聯盟風格的水泥貨台,另一側是部落特色的毛氈帳篷,中間的開闊地上,商人與部落族人圍著貨物討價還價,彩色的布匹、成袋的糧食、手工打造的金屬器具堆放在一起,像一幅流動的貿易畫卷。
“可算等到你們了!”據點負責人陳峰快步迎上來,他穿著兼具聯盟製服元素與部落刺繡的外套,手裡拿著一本記滿符號的賬本,“現在貿易量越來越大,可語言不通、物流混亂,上周還因為誤解少收了半車羊毛,再這樣下去,合作就難以為繼了。”
跟著陳峰走進據點的交易大廳,林野才看清核心問題——幾個聯盟商人正對著部落族人比劃手勢,手裡的計算器按了半天,對方還是搖頭表示不懂;角落的貨堆旁,部落的駝隊與聯盟的運輸車擠在一起,貨物裝卸毫無秩序,有的包裹已經被踩踏破損;牆上的黑板寫著兩種文字的價格,但字跡潦草,不少商人還要反複確認,浪費了大量時間。
“先解決溝通和物流兩大難題。”林野放下工具包,拿出平板電腦,“我們搭建多語言智能翻譯係統,在交易區安裝語音播報器,實時翻譯雙方語言;再規劃標準化的物流路線,劃分裝卸區、倉儲區和交易區,用太陽能驅動的傳送帶提高效率。”老吳也湊過來,打開物流規劃圖:“我們還可以在貨台安裝電子稱重儀和掃碼係統,每批貨物掃碼登記,避免數量爭議。”
蘇曉則注意到部落族人的健康需求——幾個族人正捂著肚子蹲在角落,臉上滿是痛苦,卻因為語言不通,無法向聯盟醫護人員描述症狀。“我來搭建跨境醫療站,”蘇曉拿出醫療箱,“配備會基礎部落語言的誌願者,再製作圖文並茂的健康手冊,教大家預防常見疾病,同時也能通過醫療服務增進信任。”
當天下午,係統搭建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阿凱帶著工人在交易區安裝翻譯設備——語音播報器固定在貨台上方,連接聯盟的語言數據庫,能實時將聯盟通用語翻譯成部落語言,反之亦然;林野則調試電子稱重儀和掃碼係統,給每個貨堆貼上帶二維碼的標簽,掃碼就能顯示貨物名稱、數量和價格,一目了然;老吳忙著規劃物流路線,用石灰畫出清晰的區域分界線,指導駝隊和運輸車按路線行駛,避免擁堵。
蘇曉的醫療站很快也迎來了“客人”——部落族長的小孫子拉肚子,哭鬨不止。蘇曉通過誌願者翻譯,了解到孩子前一天吃了未煮熟的肉,她立刻拿出止瀉藥,用溫水衝調後喂給孩子,還教族長的妻子如何煮消毒水,如何儲存食物。“以後吃肉類一定要煮熟,水要燒開才能喝,”蘇曉通過翻譯叮囑,“要是不舒服,隨時來醫療站找我。”
接下來的幾天,據點漸漸變得井然有序——翻譯係統運轉順暢,商人與部落族人交流不再需要手勢比劃,討價還價的效率提高了一倍;物流路線規劃後,裝卸貨物的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破損率也大幅下降;電子掃碼係統讓每批貨物都有“身份證”,再也沒有出現數量爭議的情況。部落族長特意帶著一袋最好的羊毛來到據點,對林野說:“你們的辦法很好,以後我們願意和聯盟長期合作,一起賺錢,一起過好日子。”
陳峰還在據點裡組織了一場“文明交流日”——聯盟商人教部落族人使用計算器和掃碼槍,部落族人則展示手工鞣製皮革、編織毛氈的技藝;蘇曉的醫療站舉辦了健康講座,用實物演示如何正確洗手、消毒;晚上,大家圍著篝火一起吃飯,聯盟的麵包配部落的烤肉,味道竟意外地和諧。
離開那天,部落族人與聯盟商人一起前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部落手工打造的金屬器具和最好的羊毛,聯盟則回贈了太陽能手電筒和高產小麥種子。“希望我們的合作能一直延續下去,”部落族長握著林野的手,“讓我們的孩子也能像現在這樣,一起做生意,一起交朋友。”
裝甲車駛離跨境貿易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交易區的播報器還在傳來清晰的翻譯聲,物流車正有序地裝卸貨物,醫療站的燈還亮著,部落族人與聯盟商人站在貨台前,笑著揮手告彆。他知道,這裡的跨境合作已經步入正軌,文明的共融正在悄然發生,未來,聯盟與部落的交流會越來越多,文明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遠。
“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阿凱握著方向盤,笑著問。林野打開聯盟地圖,指了指東部的一個環境監測據點:“那裡負責監控聯盟境內的生態環境,最近發現部分區域的土壤沙漠化有加劇趨勢。我們去幫他們升級監測設備,建立實時預警係統,同時推廣生態修複技術,守護我們好不容易改善的環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曉從背包裡拿出生態健康手冊,補充道:“我還可以教當地居民識彆生態惡化的信號,比如植被枯萎、土壤開裂,讓大家一起參與到環境守護中。”老吳則拿出監測設備圖紙:“我們可以用太陽能供電的傳感器,實時采集土壤濕度、風速、植被覆蓋率等數據,通過聯盟網絡傳輸到總部,實現全區域監控。”
裝甲車在戈壁上行駛,陽光灑在車身上,像一層金色的鎧甲。林野打開收音機,裡麵傳來聯盟各基地的消息——跨境貿易據點的交易額本周增長了50,西部邊疆據點的小麥首次豐收,東部科技研發據點的新儲能設備開始批量生產,每一個消息都讓人振奮。
“你聽,”蘇曉指著收音機,眼裡閃著微光,“從內部建設到跨境合作,從科技研發到生態守護,我們的文明正在全方位發展,而且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包容。”林野點點頭,握緊了手裡的部落金屬器具——器具上的花紋精致,是兩種文明碰撞的印記。他知道,這趟旅程還在繼續,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但隻要跨境攜手、文明共融,就一定能在這片燼土上,構建一個更廣闊、更和諧的文明家園,讓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共同成長,讓人類的希望在共融中持續傳遞。
裝甲車繼續前行,朝著東部環境監測據點駛去。車頂上的齒輪旗幟在風裡獵獵作響,像在指引著方向,也像在宣告著——跨境攜手,文明共融,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不同族群的交流與合作中,走向更寬廣的未來。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