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駛入西部“沙漠生態治理”試點據點時,林野被一片遼闊卻荒涼的沙海震撼——黃褐色的沙丘連綿起伏,風卷著沙粒呼嘯而過,打在車身上發出“劈啪”聲響;稀疏的梭梭樹頑強地紮根在沙地裡,枝葉早已被風沙打磨得乾枯發黃;據點的土坯房在沙丘邊緣孤零零地矗立,屋頂和牆壁上積著厚厚的沙塵,仿佛隨時會被流沙吞噬。
“可算把你們盼來了!”據點治沙隊長老秦快步迎上來,他穿著沾滿沙塵的防沙服,臉上蒙著防塵麵罩,隻露出一雙布滿血絲的眼睛,手裡拿著一張沙漠治理規劃圖,圖紙邊緣已被風沙磨得毛邊,“我們在這裡治沙五年了,可沙漠擴張的速度比種樹還快,去年種的梭梭樹,今年就被流沙埋了一半。再這樣下去,周邊的農田和村莊都要被吞了!”
跟著老秦走進據點,林野才看清治沙的核心困境——土坯房裡的水桶裡,沉澱著厚厚的泥沙,飲用水需要反複過濾才能勉強飲用;治沙工具隻有簡陋的鐵鍬和水桶,沒有機械化設備,每天能種植的樹苗不足百棵;臨時搭建的育苗棚裡,幼苗因缺水和高溫,成活率不足三成;角落裡的沙產品加工點,隻有一台老舊的粉碎機,隻能將沙子加工成粗劣的建築骨料,幾乎沒有經濟價值。
“我們要走‘生態治理+產業開發’的雙輪驅動模式,讓沙漠既‘綠起來’,又‘富起來’。”林野指著規劃圖上的沙丘,“第一步搭建‘立體防沙體係’,用機械固沙與生物固沙結合,遏製沙漠擴張;第二步建設‘智能育苗基地’,用太陽能灌溉和溫控係統提高幼苗成活率;第三步開發‘高附加值沙產業’,將沙子加工成新型建材、藝術擺件,讓‘死亡之海’變成‘財富之源’。”
老吳立刻拿出固沙工程方案:“我們用東部工業據點生產的‘網格固沙板’,在沙丘邊緣搭建防護網,減緩流沙速度;再種植科技研發據點培育的‘超級固沙草’,這種草的根係能深入地下五米,耐旱耐沙,成活率比普通梭梭樹高60;同時搭建太陽能滴灌係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精準供水,避免水資源浪費。”
蘇曉則聚焦“沙漠健康保障”:“我來建設‘沙漠健康站’,配備防暑降溫設備、呼吸道防護藥品和急救物資;同時編寫‘沙漠生存手冊’,教治沙人員和居民如何預防中暑、處理沙塵吸入性損傷,還會定期為大家做體檢,監測長期在沙漠環境中的健康狀況。”她還計劃在據點周邊種植“沙漠藥用植物”,如肉蓯蓉、鎖陽,既能固沙,又能作為藥材銷售,增加經濟收入。
阿凱的任務是升級沙產業加工設施:“我們從東部工業據點調運‘多功能沙加工設備’,能將沙子加工成高強度環保磚、透光沙質板材,還能製作沙畫、沙雕等藝術產品;再建設‘沙漠文創工坊’,邀請手工業據點的工匠來培訓,教大家將沙子與樹脂、顏料結合,製作高附加值的文創產品,通過聯盟貿易網絡銷往各地。”
當天下午,治沙與建設工作就在風沙中啟動。阿凱帶著工人安裝固沙板,雖然狂風卷著沙粒打在臉上生疼,但大家乾勁十足,一塊塊網格固沙板在沙丘邊緣連成防線,有效阻擋了流沙前進;林野和老秦則忙著調試滴灌係統,當第一股清水精準地澆在固沙草幼苗根部時,老秦激動地說:“有了這設備,以後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蘇曉的健康站裡,治沙人員正排隊領取防塵口罩和防暑藥品,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接下來的日子,沙漠漸漸顯露出“綠色生機”——立體防沙體係建成後,流沙速度減緩了70,去年被埋的梭梭樹重新露出枝頭;智能育苗基地裡,幼苗成活率提升到了90,一排排嫩綠的固沙草和藥用植物整齊排列;沙產業加工點裡,第一批環保沙磚和沙質藝術擺件新鮮出爐,磚體強度達到建築標準,擺件上的沙漠風景圖案栩栩如生,深受聯盟貿易商的青睞。
“以前覺得沙子就是禍害,現在才知道,沙子也能變成寶貝!”老秦拿著剛收到的沙產品貨款,激動地對林野說,“這幾個月的收入,比過去五年治沙補貼還多!以後我們不僅能治沙,還能靠沙致富,再也不用愁沒錢買樹苗和設備了!”他還組織村民成立了“沙漠合作社”,統一管理育苗、種植和沙產品加工,讓大家抱團治沙、共同增收。
離開那天,沙漠邊緣的固沙板防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固沙草和藥用植物在風中搖曳,沙產業加工點的工人還在忙碌,將打包好的沙產品裝上聯們貿易車。老秦和治沙人員都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一塊環保沙磚和一件沙畫藝術品:“這是我們用沙漠沙子做的‘寶貝’,感謝聯盟讓我們知道,沙漠不是富擔,而是可以開發的寶藏!以後我們一定會把這片沙漠變成綠洲,變成財富之地!”
裝甲車駛離沙漠治理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夕陽下的沙丘泛著柔和的金光,固沙草的綠色在黃沙中格外顯眼,治沙人員的身影在田間地頭忙碌,沙產業加工點的煙囪裡冒出淡淡的炊煙。他知道,這裡的“死亡之海”已經開始向“希望之洲”轉變,治沙固土不僅守護了家園,更點亮了沙漠經濟的未來,未來,會有更多沙漠據點實現“綠富同興”,讓戈壁沙漠成為聯盟文明的“新綠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阿凱握著方向盤,笑著問。林野打開聯盟地圖,指了指北部的一個“極地生態觀測”據點:“那裡位於聯盟最北端,常年冰雪覆蓋,是監測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節點。需要我們幫忙升級觀測設備,建設保暖觀測站,同時開發‘極地科普旅遊’,讓更多人了解極地生態,增強環保意識。”
蘇曉從背包裡拿出“極地健康指南”:“我來為據點建設‘極地健康站’,配備低溫防護設備、凍傷治療藥品和心理疏導物資;同時開展‘極地生存培訓’,教觀測人員和遊客如何應對極寒、暴風雪等極端天氣,確保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命安全。”
老吳則拿出“極地觀測站方案”:“我們用耐低溫的特種鋼材和保溫材料建設觀測站,室內安裝太陽能供暖和供氧係統,確保在零下40c的環境中正常運轉;同時升級氣象、冰川觀測設備,加裝衛星傳輸模塊,將觀測數據實時傳回聯盟總部,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裝甲車在沙漠公路上行駛,車輪揚起的沙塵在身後形成長長的灰線。林野打開收音機,裡麵傳來聯盟各基地的消息——沙漠治理據點的沙產品訂單排到了明年,星際觀測據點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跨境文化樞紐的“文明互鑒展”吸引了國際友人參觀,每一個消息都讓人振奮。
“你聽,”蘇曉指著收音機,眼裡閃著微光,“從沙漠到極地,從生態治理到星際探索,我們的文明正在用行動證明,無論環境多惡劣,隻要有信念、有技術,就能創造奇跡,讓每一片土地都綻放生機。”林野點點頭,握緊了手裡的沙畫藝術品——畫麵上的沙漠綠洲栩栩如生,是治沙人員用汗水換來的成果,也是聯盟“點沙成金”理念的生動實踐。他知道,這趟“燼土行”還在繼續,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但隻要堅持“生態優先、產業賦能”,人類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讓沙漠變綠洲、讓嚴寒變沃土,讓文明的火種在每一個角落永遠燃燒,書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篇章。
裝甲車繼續前行,朝著北部“極地生態觀測”據點駛去。車頂上的聯盟旗幟在風沙中獵獵作響,像在指引著方向,也像在宣告著——治沙固土,點沙成金,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從“對抗自然”走向“順應自然、利用自然”,開啟人類與極端環境共生共榮的全新征程。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