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牆的混凝土表麵還帶著餘溫,林野的指尖劃過牆體上預留的藤蔓凹槽——按照知識庫的設計,這裡將種上青丘部落培育的“鎖沙藤”,藤蔓紮根後能牢牢固定牆體,還能順著能源樁的能量網向外延伸,在沙海邊緣織出一片綠色屏障。風啟站在他身邊,手裡攥著一把鎖沙藤種子,種子外殼泛著淡綠的光澤,是部落族人特意挑選的優良品種。
“明天一早就能播種,”風啟將種子遞給林野,“石木部落的人已經在牆體外側挖好了種植溝,溪穀部落燒製的陶管也能用來引水,隻要能源樁持續提供能量,不出一個月,藤蔓就能爬滿半麵牆。”
林野接過種子,看向遠處忙碌的人群——黑石城來的流浪者正在學習搭建帳篷,石木部落的壯漢幫著加固能源樁基座,溪穀部落的婦人則在溪邊清洗陶碗,孩子們追逐著飛過田埂的蝴蝶,整個新家園都充滿了生機。“我們得立個規矩,”他突然開口,“現在人越來越多,各族群的習慣不同,得有個共同遵守的盟約,才能長久地走下去。”
風啟眼睛一亮,立刻召集四個族群的首領,在“同心樹”下召開會議。老樹根提議盟約要包含“共享資源、互助共生、守護家園、傳承知識”四大原則,石木部落首領石夯補充道:“還要加上‘不私占土地、不浪費糧食’,我們部落以前就因為爭奪獵場和其他部落起過衝突,不能再犯同樣的錯。”
經過一整天的討論,《新土盟約》終於定稿。第二天清晨,所有居住在新家園的人都聚集在同心樹下,林野高聲宣讀盟約內容,四個族群的首領帶頭在盟約卷軸上按下手印,隨後,每個人都用指尖蘸取墨汁,在卷軸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密密麻麻的手印覆蓋了卷軸,像一片生長的森林,象征著所有人緊緊相連。
盟約簽訂後的第三天,趙虎突然帶著十幾個城衛隊殘部來到新家園。他站在防風牆外,手裡舉著白旗,神色複雜地看著迎接他的林野:“我知道錯了,黑石城的人都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要麼被沙暴卷走,要麼投靠了你們。我想……求你們給我一個機會,讓我也加入新家園。”
林野看著趙虎身後疲憊不堪的殘部,又看了看身邊的風啟和老樹根,最終點了點頭:“可以,但你要遵守《新土盟約》,如果再敢恃強淩弱,就彆怪我們不客氣。”
趙虎感激地點頭,帶著殘部加入了建設隊伍。讓林野意外的是,趙虎擅長管理後勤,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配任務,還製定了物資登記製度,讓新家園的後勤工作變得井井有條。石夯忍不住對林野感歎:“以前隻覺得他是個蠻橫的城衛隊,沒想到還有這本事,看來人真的能改變。”
隨著鎖沙藤漸漸爬滿防風牆,沙海邊緣的風沙明顯減弱,甚至有幾隻候鳥落在藤蔓上,在新家園停留了下來。林野和機械師們則開始研究“方舟”的最後一項功能——知識庫提到,“方舟”的生命維持係統能與“大地之心”聯動,在新家園建立“能量循環網”,讓土壤永遠保持肥沃,水源永遠清澈。
啟動能量循環網需要將“大地之心”重新嵌入“方舟”的核心艙,還要各族群的“守護信物”作為鑰匙——青丘部落的木牌、石木部落的石符、溪穀部落的陶片,還有流浪者們的金屬牌。當四件信物同時放在核心艙的凹槽裡時,“方舟”突然發出一陣耀眼的藍光,能量順著地下管道蔓延到新家園的每個角落,田埂上的小麥長得更加茁壯,溪邊的野花綻放出更鮮豔的顏色,連森林裡的樹木都像是拔高了幾分。
這天傍晚,林野坐在“方舟”的駕駛艙裡,看著窗外漸漸落下的夕陽。老樹根走進來,手裡拿著一本用獸皮裝訂的冊子,上麵記錄著新家園的點點滴滴:從礦道啟航的日子,穿越死亡沙海的艱險,種植第一顆種子的期待,簽訂盟約的莊嚴……“這是‘新土紀年’的第一卷,”老樹根將冊子遞給林野,“以後,我們要把這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記下來,傳給後代,讓他們知道,我們是怎麼在這片土地上重建文明的。”
林野接過冊子,指尖輕輕撫摸著粗糙的獸皮封麵,突然想起了老陳。如果老陳能看到現在的新家園,看到防風牆外的綠色藤蔓,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一定會很開心吧。他走出駕駛艙,看到阿雅正和部落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放風箏,風箏上畫著“方舟”和鎖沙藤,在夕陽下飛得很高很高。
風啟走過來,拍了拍林野的肩膀:“祖先說,‘文明不是一座孤島,是無數人用雙手搭建的橋梁’。現在,我們終於搭建起了這座橋。”
林野點點頭,看向遠方——防風牆外,鎖沙藤還在向外延伸,似乎要將綠色鋪滿沙海;新家園裡,越來越多的帳篷變成了堅固的木屋,田地裡的作物豐收在即,知識庫的知識被編成課本,教給每一個孩子。他知道,文明的重建之路還很長,可能還會遇到新的挑戰,但隻要所有人都遵守盟約,互相扶持,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夕陽的最後一縷光芒灑在同心樹上,樹葉沙沙作響,像是在訴說著新家園的故事。林野握緊手裡的“新土紀念”,心裡充滿了堅定——他會帶著所有人,繼續守護這片土地,讓文明的火種永遠燃燒,讓新家園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