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課堂時間總是過的飛快,當放學的鈴聲響起,有一天的題海戰總算結束了,高三三班的教室很快空了下來,隻剩下徐亦和王強兩個值日的,徐亦擦黑板和倒垃圾,王強整理桌子這些。
夕陽從窗戶照進來,空蕩蕩的教室裡,空氣中的粉筆灰在陽光下清晰可見。
王強草草的收拾好跟徐亦打個招呼就走了,他約好李勝他們幾個,即便是高考將至也不能阻擋幾人聚到一起看凡人的熱情。
徐亦打掃完,提著垃圾袋背好書包,看了眼空著的教室,才轉身關上門,走廊很安靜,隻有他一個人的腳步聲。
一陣很輕,但異常清晰的鋼琴聲,在這片安靜的校園內清晰的傳到他的耳朵裡。
是從音樂教室傳來的。
徐亦的腳步下意識的停住了,琴聲帶著一種深深的鄉愁,旋律婉轉流淌,像在講一個故事,描繪著江南水鄉太陽下山時的畫麵:夕陽下閃著光的河,靜靜停在石橋邊的烏篷船,遠處模糊的青色山影,空氣裡淡淡的炊煙和水汽。每個音符都浸著安靜的憂傷和對過去時光的想念。
徐亦的腳不自主的就走到了音樂教室門外,他靠在牆壁上,默默的聽著。
張慧的技巧很熟練,感情收斂卻深厚,把曲子裡那種含蓄的哀愁和暮色的蒼茫融合得恰到好處。
他逐漸聽出來了這是華國一位近現代作曲家的鋼琴曲《暮色中的姑蘇河》。它沒有西方古典樂那麼宏大,卻有著東方特有的詩意和深度。
音樂教室的隔音其實不錯的,但是或許是放學了,很晚了,張慧將窗戶打開,所以讓琴聲清晰的傳了出來。
琴聲還在繼續,徐亦仿佛站在一幅煙雨朦朧的江南畫裡,疲憊的心在熟悉的旋律中得到了片刻休息。回憶和現實交錯,讓他有一瞬間的恍惚。
張慧對這首曲子的理解和熟練度讓她抓住了這曲子特有的東方韻味兒和深沉的情感。
如水的旋律,帶著對故鄉和時光的眷戀,像溫柔的潮水。
門內的琴聲不知什麼時候停了下來,張慧準備關閉窗戶,剛走到窗戶前就看到了站在外麵的徐亦。她心中一喜,但是聲音卻很柔和。
“徐亦同學?”
徐亦身體突然繃直,糟了!被發現了!他懊惱的攥緊手中提著的垃圾。然後轉向張慧那邊。
“張老師好。”
他有點尷尬的低下頭,躲開張慧的目光。
“聽了多久?老師彈得怎麼樣?”張慧語氣輕鬆,像是在詢問一個朋友一樣。
徐亦沉默了一下,張慧像朋友一樣的語氣,讓他緊繃的身體放鬆了下來。
“.....嗯.....彈得.....很有味道。”
“很有味道”這個評價,比單純的“好聽”更進了一層,也更貼近這首曲子的東方神韻。
張慧眼裡的光更亮了,真誠的笑了,笑容在夕陽下格外的溫暖:
“謝謝。這首曲子特彆適合在黃昏彈,作曲家當年在異鄉漂泊,看到暮色的河流,想起江南老家,才寫下了它,那種淡淡的鄉愁,對故鄉山水的思念,都藏在旋律裡。”
她沒有追問徐亦為什麼這麼評價,而是像一個分享者聊起了音樂背後的故事。
“嗯.....是有點....鄉愁的感覺。”徐亦低聲應了一句。張慧聊起音樂的創作故事和其中蘊含的情感寄托,讓他感到一種共鳴。這份不追問。不強求,隻談音樂本身的態度,讓他感到一絲意外的放鬆和舒適。
“高三壓力很大吧?”張慧話題跳轉的很快,目光柔和的看著徐亦。
“我看你們一個個,都像繃緊的弓弦,特彆是高考越來越近,你們繃的越來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