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星音大校外旁邊的出租房內,徐亦發出那句謝謝之後,屏幕那頭很久都沒有回複。
徐亦便打開奇點的後台,看了一會兒《誅仙》的書評區,誅仙距離完結就差個三十章了,書評區書友們已經哀傷起來了。
正當徐亦準備新建個文件夾,寫點誅仙的終章宣傳事項發給青鋒的時候,方靜的消息再次閃動起來,徐亦停下操作,點開微信。
【方靜】:抱歉,剛剛處理了一下事宜,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回鍋肉老師,把我們初步篩選過的潛力歌手資料庫開放給你之前,有沒有興趣先純粹聊聊音樂?
不扯身份、不談商業,就是創作者之間的交流。
好多年沒有好好創作一首歌了。
你作品裡好多處理實在太對我胃口了,憋不住想探討一下。
方靜對音樂的真誠和敏銳讓徐亦也生出了興致,他關閉掉其他頁麵,回複道:
【徐亦】:可以,方總您想聊哪首?
一聊到音樂,方靜就變得不是那個在皇朝說一不二的女皇形象了。
【方靜】:就從《異鄉人》說起吧。
《異鄉人》裡王海濤的嗓音太對味了,沙啞裡帶著漂泊的痕跡。
但我特彆喜歡您bridge段的處理,幾乎清唱,隻剩木吉他輕輕托著,那種欲言又止的鄉愁,反而更戳人。
現在很多人做歌生怕“空”,拚命加元素,但您這一段,留白留得恰到好處。是怎麼判斷哪裡該“收”的?
徐亦思考片刻後回複:
【徐亦】:情緒也要呼吸。前麵已經鋪夠了,bridge是讓人沉下來感受的段落。
塞得太滿,反而會把聲音裡那些細微的顫抖都壓沒。
有時候,沉默比什麼編曲都更有力量。
【方靜】:這倒是,現在很多歌聽著熱鬨,但走不進心裡。
我有時也在公司裡說,彆光追流行電音和爆款hook,人情味才是最難做的。
就像您調蘇小雨那首《我願意》,聲音空靈卻又不失真實,氣聲都留著,弦樂也沒喧賓奪主,
那一點點不完美,反而讓“願意”顯得更真。
【徐亦】:她聲音裡的純淨感是關鍵。
弦樂鋪滿就太教堂了,不像人間的決定。
氣聲是人味兒,情感得是從人聲裡自然溢出來的,不是包裝出來的。
【方靜】:通透!
還有《山丘》那句“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旋律往上揚,情緒卻往下沉,太狠了。
我自己寫歌時也常糾結,情緒轉折到底該順勢而下還是反向拉扯?您這一下,真的啟發到我。
【徐亦】:詞曲走到那一刻,自然就該這麼寫。
用明亮的旋律唱失落,反而比一味悲情更刺痛人。
有時候,得相信創作當下的直覺。
【方靜】:確實,算計太多,反而把靈氣磨沒了。
說到這,我也不避諱了,
現在行業裡電子音效、切片剪輯滿天飛,技術是強了,但味道總感覺淡了。
做公司不能不看市場,但心底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留得下來。
徐亦略作思考,然後一如既往的簡介直擊核心的回複:
【徐亦】:工具從來不是原罪,濫用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