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圖書館的古籍區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昨晚生日會的熱鬨也淡去。
徐亦坐在老位置,屏幕上是皇朝互娛發來的歌手資料庫。
界麵是乾淨的專業藍,歌手名字、聲音類型、風格標簽、作品鏈接排得整整齊齊。
徐亦的手指在觸控板上慢慢滑動,眼神專注,像在沙子裡找珍珠。
無論是名氣響亮的一線明星還是數據虛高的流量藝人。他都一一試聽他們的聲音。
他要找的,是那種能“住”進歌裡的聲音,一開口,就能把歌唱成自己的。
一段段試聽從耳機裡流過,
有的聲音甜得發膩,技巧很熟,但聽不出心跳,
有的高音響亮,卻像練出來的招式,少了點真東西,
有的故意裝沙啞,硬凹滄桑,反而顯得假。
時間慢慢過去,徐亦一點不著急。
直到一個名字跳進眼裡,陳傑。
聲音清亮,卻帶著一絲冷調,中音紮實,高音不吵,還有一種說不出的敘事感。
他的聲音讓徐亦停住,腦海裡不自覺的想起張敬軒的《酷愛》,那首歌裡沉溺、撕裂、近乎自毀的愛,不剛好需要這種冷中帶熱的聲音嗎?他輕輕點了標記。
緊接著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劉羽君,皇朝當紅甜歌天後,但是這次的資料裡她居然是想嘗試彆的風格,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他點開劉羽君的詳細資料,裡麵有她過往所有大熱的甜歌鏈接,還有幾段私下錄製的未公開的小樣,是她嘗試不同風格的練習片段。
徐亦一一試聽過去。
徐亦安靜地聽著,臉上沒什麼表情,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輕輕敲擊。
他聽出了劉羽君想要突破的強烈意願,也能聽出她在努力掙脫固有模式的掙紮,
但方向似乎都有些偏差,或者說,沒有找到最適合她當下狀態的那個“支點”。
他關掉小樣,重新點開她的一首代表作,那首紅遍大街小巷、將“甜心教主”名號牢牢釘在她身上的《愛情計》。
歌詞歌曲傳唱度都極高,無憂無慮的歡快。
聽著這首歌,再對比那些掙紮的小樣。
徐亦忽然有了想法。
徹底打破固然是一種轉型,但或許,另一種更巧妙的方式,是在保留特質的基礎上進行蛻變?
不是硬生生撕掉“甜”的標簽,而是賦予這份“甜”更複雜、更耐人尋味的層次。
就像……一種帶著獨立姿態的慵懶與迷戀,一種清醒沉淪的魅力。
想法一出來,腦海中蔡健雅的《紅色高跟鞋》的旋律和那份獨特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這首歌裡那種隨性、慵懶、略帶沙啞的質感,對節奏和氣息的精準把控,以及歌詞中那種,
“我愛他,但更愛自己”的微妙都市女性心態,與劉羽君原有的聲音特質既有反差,又存在某種奇妙的鏈接點。
她聲音裡天生的那點“甜”,或許可以轉化成一種略帶玩味的“撩”?
她紮實的唱功,應該足以駕馭這首歌對氣息和節奏的高要求。
這不是180度的硬轉彎,而是一次45度的優雅偏航,足以讓人耳目一新,卻又不會顯得突兀和撕裂。
既然要改變,那就改變的更聰明,更徹底,從內核開始。
他在劉羽君的名字後麵標記上,隨後繼續往下翻。
又過了半個多小時,一個新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趙欣琬。聲音乾淨清透,像山泉,還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