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徐亦陪著爸媽回了一趟老房子那邊街區串門拜年。
熟悉的街坊鄰居見麵,自然是一番熱鬨的寒暄和祝福,話題也離不開徐家的新家,那幾位去過新家回來的鄰居把徐家新家都誇上天了。
徐國強和周慧蘭兩人還是一貫的說辭,謙虛。
熱熱鬨鬨的在老房子待了一晚,第二天中午,一家三口才返回安家璽園的新家。
換了鞋走回客廳,連續兩天的熱鬨過後,突然的安靜反而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
徐亦剛想往書房走去,就被父親徐國強叫住了。
徐國強的語氣帶著些難得的鄭重:“小亦,先彆忙,過來坐會兒,爸媽有點事兒想跟你商量商量。”
徐亦疑惑的轉身,然後坐到沙發上,看著父母神情有些扭捏,兩人互相看了看,最後還是徐國強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那個……小亦啊,爸媽知道你現在有本事了,想讓我們享清福。這新房子住著是舒服,啥也不缺。”
他頓了頓,搓了搓手,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吧.....這人一閒下來,渾身不得勁。”
“昨天回去跟老鄰居們嘮嗑還好,這一回來對著這麼大屋子,電視看久了也眼花,下樓溜達吧,小區裡都是帶孩子的老人,聊來聊去也就那些話題......總感覺空落落的,悶得慌。”
周慧蘭也接過話頭,語氣裡帶著同樣的無所適從:“是啊,小亦。我跟你爸忙活了大半輩子,這突然一下子啥事沒有,光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頭兩天還覺得新鮮,這時間一長,真是……比上班還累心。出去旅遊那種,我們試過了,確實習慣不了。”
徐國強點點頭,終於說出了核心想法:“我們就想著,還是得找點事兒做,有點營生,心裡才踏實。”
“但是吧,我跟你媽你也知道,沒什麼技術,小學都沒畢業,大公司肯定進不去。”
“想了想,你給我們那張卡裡買了房子車子還剩點錢,我們就琢磨著是不是再開個小超市?好歹是熟門熟路的生意,就想聽聽你的意見。”
說完,兩人都帶著些許忐忑和期待看著徐亦。
徐亦沉默了。
他完全理解父母的感受。
對於勞碌了大半輩子的人而言,徹底的清閒並非享受,反而是一種煎熬。
他們需要的是有事可做帶來的充實感和價值感,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
但是,再開超市?
徐亦腦海裡立刻浮現出父母以前守著小超市的情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進貨,晚上很晚才能關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無休,人被牢牢地拴在那個幾十平米的小店裡。
雖然相對自由,但時間跨度太長,太過熬人。
他當初提出那個想法是因為當時想著母親能一邊看店一邊照顧父親,但是現在父親也好了,他實在不忍心再看父母重新過上那種被“困”住的生活。
他必須找一個既能讓他們有事做、感到充實,又相對自由、不那麼辛苦,最好還能發揮他們特長的路子。
徐亦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輕輕敲擊著。
徐國強和周慧蘭也沒有催促,隻是耐心地等待著,他們知道兒子在為他們認真考慮。
一個個想法在徐亦的腦海中飛速掠過:開個報刊亭?太夕陽產業。
弄個棋牌室?環境嘈雜,不符合二老性格。
搞社區團購點?需要對接太多資源,太複雜……
他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父母,最終停留在了母親周慧蘭身上。
母親……手藝好!
對了!母親周慧蘭以前一直在工廠食堂裡掌勺,後來因為手藝好去做了保姆,就連主家都誇過她手藝好,可以開飯店了。
而自己家當時雖然沒有很豐盛,但是一日三餐也是變著花樣的做的可口。
就連昨天在老房子鄰居家幫忙下廚做幾道菜,現場的全是誇獎做的好吃,做的香。
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個方向肯定沒錯!
徐亦的思維繼續發散。
做什麼吃的呢?開個正經餐館?投資大,起早貪黑,和後廚打交道煙熏火燎,太累。
弄個小吃攤?風吹日曬,也不穩定……
突然,一個在他前世風靡大江南北、但在這個平行世界的華國似乎還未出現的餐飲形式跳入了他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