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軍營那場並非刻意卻震懾人心的閱兵,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朝野間激起千層浪。杜豐很快意識到,這柄以武力鑄就的雙刃劍,在斬向敵人的同時,其凜冽的寒光亦刺痛了君王與同僚的眼睛。這絕非他秉承父誌、匡扶社稷的本意。
長安:明誌釋嫌,砥柱歸心
肅宗病倒扶風的消息與朝野間彌漫的猜忌低語一同傳入尚書省衙署。杜豐屏退左右,獨對庭中那株飽經風霜的古柏,心中波瀾起伏。他想起父親杜甫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畢生追求,想起自己魂穿而來時立下的“挽天傾”的初心。權力是重整河山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若因權生疑,因疑生亂,則他與那些禍亂天下的藩鎮有何區彆?更遑論實現父親所期盼的中興氣象。
翌日,杜豐做出了令朝野矚目的舉動。他親筆撰寫了一道言辭懇切的奏章,快馬送至扶風行在。奏章中,他並未辯解灞橋閱兵之事,而是深刻自省“臣年輕識淺,行事或存操切,未能周全聖心與朝議,深以為憾”。他重申“唯願戮力王事,早定社稷,使陛下安享太平,黎民得返家園”的初衷,並主動提出,願將關中地區新整編的、原非北援行營序列的兩萬兵馬指揮權,交還兵部,由朝廷直接派員統領,“以示臣絕無專權之心,唯有報國之誌”。
同時,他下令蘇瑾,將長安及京畿地區部分涉及舊族利益、田畝賦稅等敏感的民政事務,主動提請扶風朝廷派員參與會審或監督,“以求政務清明,上下一體”。
此議一出,舉朝愕然之餘,更多是感慨與釋然。誰都看得出,這並非以退為進的權術,而是一位手握重權的年輕臣子,在以實際行動表明心跡,維護朝廷綱紀與君臣和睦。扶風行在那邊凝固的氣氛瞬間緩和了許多。肅宗在病榻上聞此,長久沉默後,對左右歎道:“杜卿……終是純臣也。”心中塊壘,消解大半。
範陽:孤身探虎,星火傳驚雷
就在杜豐於長安竭力消弭內部裂痕之際,遠在範陽的淩素雪,正經曆著九死一生的考驗。
她追蹤史思明與神秘勢力聯係的線索,終於取得突破。曆經數次險象環生的潛入與監視,她確認了與史思明秘密接觸的,竟是來自更北方、雄踞漠北的黠戛斯部落使者!
黠戛斯人彪悍善戰,與回紇爭奪草原霸權已久。史思明暗中勾結黠戛斯,其意不言自明——要麼引為強援,共抗唐軍;要麼預留後路,一旦事敗,便北遁漠北,甚至借黠戛斯之力卷土重來!
更讓淩素雪心神俱震的是,她竊聽到的片段顯示,史思明竟承諾,若得黠戛斯助力,願以河北北部數州之地為酬,並開放互市,輸送工匠、典籍!此乃裂土賣國之舉,堪比石敬瑭之流!
情報必須立刻送回!淩素雪當機立斷。然而,就在她準備撤離時,行蹤暴露!史思明麾下的精銳探馬如同嗅到血腥的獵犬,在全城展開了瘋狂搜捕。
一場慘烈的追逐與搏殺在範陽的街巷間上演。弩箭破空,刀光閃爍,淩素雪身邊的部下為掩護她攜帶情報突圍,一個個倒下,最終甚至不惜引爆炸藥與敵同歸於儘,才在絕境中為她撕開一道血路。
淩素雪左肩中箭,強忍劇痛,憑借超凡的毅力與對地形的精準記憶,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從一處坍塌的城牆水門縫隙中墜入冰冷的護城河,順流而下,僥幸逃脫。她不敢停留,帶著浸透血水與冰冷河水的情報,向著南方,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逃亡。
長安:肝膽相照,砥柱定北伐
數日後,當形容枯槁、幾乎油儘燈枯的淩素雪被長安外圍的“紙鳶”暗哨發現,秘密送回彆院時,杜豐聞訊即刻趕來。
看著榻上氣息奄奄、傷痕累累卻依舊緊緊攥著那份染血密信的淩素雪,杜豐心中如遭重擊,既痛於她的慘狀,更驚於她以性命換回的情報。
“史思明……勾結黠戛斯……欲裂土……賣國……”淩素雪用儘最後力氣吐出這幾個字,便陷入深度昏迷。
杜豐小心取過那封以特殊藥水寫就、雖經河水浸泡仍依稀可辨的密信。看完內容,他臉色驟變,一股混雜著震驚與暴怒的情緒直衝頂門,猛地一拳砸在案上,筆硯震落:“國賊!安敢如此!”
史思明此舉,已完全超出了內戰範疇,這是要將華夏北疆拱手讓於異族,遺禍千秋!
他強迫自己冷靜,立刻召來蘇瑾、柳明瀾等絕對核心。
沒有隱瞞,他將淩素雪用命換來的情報示於眾人。
“史思明叛國,證據在此!此戰,已非平叛,實為禦辱衛國!”杜豐聲音沉肅,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必須即刻稟明陛下,集結王師,北伐討逆!絕不容此獠禍亂北疆,引狼入室!”
蘇瑾與柳明瀾亦被這消息震撼,隨即湧起同仇敵愾之心。
“主公,此事關乎國本,需立刻上奏。然陛下聖體未愈,朝中或仍有異議……”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策。”柳明瀾眼神銳利,“可先將此消息密報郭子儀元帥,郭帥忠勇,必知利害。同時,我等在關中、蜀中需即刻備戰,籌措軍資,整軍經武。無論朝廷決議如何,我輩絕不能坐視國土淪喪,異族鐵蹄南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杜豐頷首,這正是他的想法。他當即部署:
1.以最密級急報,將情報同時呈送扶風肅宗與河北郭子儀。
2.以“防備史思明異動”為由,命關中各軍提高戒備,暗中進行動員。
3.命柳明瀾調動興業社全部資源,全力籌措北伐糧草、軍械、藥材。
4.加強“察事司”對河北、漠北方向的偵查,嚴密監控黠戛斯動向。
安排妥當,杜豐步入庭院。秋夜寒深,露重星稀。他仰望北方蒼穹,心中充滿了對淩素雪的感激與敬意,更充滿了對史思明叛國行徑的滔天怒火與扞衛山河的堅定。
他想起父親杜甫那“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的詩句,一股浩然之氣沛然充塞胸臆。
“父親常以國事為念,教誨兒臣忠義之道。今國賊引外寇窺伺神器,裂我疆土,兒既蒙聖恩,執掌節鉞,必提王師,掃清妖氛,衛我大唐社稷,守我華夏山河!此心昭昭,可鑒日月!”
他不再是那個需要憑借先知在夾縫中求存的穿越者,也不再是那個僅為生存而戰的將領。他是杜甫的兒子,是大唐的臣子,是這片土地上億萬生民的守護者。他的定位,從未如此清晰——中興名臣,國之砥柱,當以此身,匡扶社稷,抵禦外侮!
丹心奉於社稷,星火照亮北疆。一場關乎國運的北伐聖戰,已在杜豐心中,凜然揭幕。
喜歡乃翁,大唐中興了!請大家收藏:()乃翁,大唐中興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