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眩暈與失重感過後,王卓和他的“物資山”穩穩地落在了明朝時空。地點分毫不差,正是京城西郊那座廢棄的軍營校場,動靜引起了看守錦衣衛的注意。
此時天色漆黑,校場內火把通明,馬上有大隊錦衣衛緹騎將此地圍得水泄不通,肅殺之氣彌漫。蔣瓛如同一尊冰冷的雕像,站在場邊,看到王卓以及他身邊憑空多出的、堆積如山的奇異物事時,他那萬年不變的冰冷眼神也控製不住地劇烈波動了一下,但很快又恢複了死水般的平靜。他隻是微微一揮手,身後的錦衣衛們立刻上前,訓練有素地接手了現場的護衛和清點工作。
交接持續了一段時間,王卓正與蔣瓛核對著物資清單,外圍才傳來一陣由遠及近的喧嘩與馬蹄聲,隨即是淨鞭響道之聲。一名太監尖細的嗓音劃破清晨的寂靜:“陛下駕到——!”
顯然,消息傳入宮內,朱元璋再急切,也需要時間準備儀仗並車馬出行。隻見朱元璋在一眾貼身侍衛和太監的簇擁下,乘坐車駕趕到,下了車便大步流星地走入校場。他身上穿著常服,外麵隨意披了件大氅,臉上帶著一絲急切和探究的神色。
“咱的貨呢?!”人還未到近前,洪亮而帶著壓迫感的聲音已經傳了過來。
朱元璋的目光瞬間就被那堆積如山的白色編織袋、浩如煙海的書籍木箱、造型奇特的鐵家夥以及那些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麻袋所吸引。
“陛下。”王卓連忙上前行禮。
“免了!”朱元璋一擺手,目光灼灼地盯著那些物資,“這些都是?快給咱說說!”
王卓定了定神,開始一一介紹:“陛下,這邊白色袋子裡,是您要的白糖和食鹽,各十萬斤,品質與上次呈送給陛下的相同。”他指著那兩座“小山”。
朱元璋走上前,示意侍衛劃開一個鹽袋,潔白細膩的鹽粒流淌出來。他又讓人打開一個糖袋,捏起一點白糖放入口中,那極致的甜味讓他眯起了眼睛,臉上難以抑製地露出極為滿意的笑容。“好!好!天佑大明!軍中兒郎今年能過個甜年了!”這實實在在的東西,他看得懂,也最是歡喜。
接著,王卓指向那些書籍和機床:“陛下,這些是臣為您尋來的‘知識種子’與‘工業之基’。書籍共計二十萬冊,囊括了天文、地理、算學、工造、農耕、醫藥、兵法……等諸多學問。這些鐵器名為機床,乃精密加工之母機,可用於製造更精良的器械軍械。”朱元璋看著書籍和機床,眼神有些複雜,他更看重實用,雖不明白深奧原理,但知道必有大用,隻是點了點頭。
最後,王卓引朱元璋來到那些種子前,語氣鄭重了許多:“陛下,這些才是真正的‘希望之種’。”他逐一介紹高產小麥、玉米、水稻以及土豆和番薯的驚人產量。
朱元璋聽到畝產可達八、九石甚至數十石百石時,徹底失態了,他抓住王卓的胳膊,激動得難以自持。“此言當真?!王卓,你若欺君,可是誅九族的大罪!”
在得到王卓肯定的答複後,朱元璋仰天大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好!好!王卓,你立下了不世之功!咱要重賞你!”
清點完畢,朱元璋心情極佳,竟下令不乘車駕,要步行回宮,順便看看清晨的京城氣象。侍衛們立刻遠遠散開,形成一道無形的警戒線,將皇帝和王卓護在中間。
走在回宮的路上,朱元璋興致很高。王卓趁機更詳細地介紹物資的用處,尤其是種子的特性和種植注意事項。
走著走著,朱元璋似乎想起一事,問道:“對了,此次交易,花費幾何?那元人的罐子和畫軸,可還夠抵價?”
王卓心中一凜,知道關鍵的問題來了。他斟酌了一下語句,回道:“啟稟陛下,此次交易,主要用以支付的,是那批洪武通寶、牧牛花錢以及我朝的青花梅瓶還略有剩餘。所費並不多。”
“哦?”朱元璋有些意外,“那兩件前朝的物件,沒派上用場?”
“陛下明鑒。”王卓微微躬身,解釋道:“古董之物,其價值在於‘物以稀為貴’。若同一類珍寶頻繁出現於市麵,其價值便會大跌,反而不美,非長遠交易之道。尤其是昭君出塞罐與《富春山居圖》這般堪稱國寶的珍品,目標太大,輕易出手極易引來難以預料的關注和麻煩,於長久之計不利。故臣此次並未將其變現。”
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聽出了弦外之音:“物以稀為貴……嗯,有理。那依你之見,日後該如何?”
王卓順勢道:“故而,臣以為,日後交易,當以本朝珍惜物資為主,比如珍貴的野生中藥材、玉石、木材;以手工繁瑣的精美工藝品為輔,如瓷器、刺繡、筆墨紙硯;以古玩書畫黃金次之,但頂級重器需謹慎出手,細水長流方為上策。此次未動用的兩件重器,臣另有用處,或可……用以試探東大官方之反應為了方便行文以後現代時空統一改稱東大),為日後可能之……接觸,埋下一線契機。”他謹慎地沒有直接說“引起東大注意”,但意思已然傳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元璋目光閃爍,沉吟片刻,緩緩點頭:“嗯……慮事周詳。就依你所言。那些銅錢瓷器金玉古玩,宮裡庫中有的是!”對他而言,能用庫房裡堆積如山的東西換來實打實的利益,是再劃算不過的買賣。
兩人一路交談,朱元璋聽著遠處傳來的雞鳴聲,心中盤算著那十萬斤糖鹽和高產種子能帶來的變化,臉上再次露出了難得的、輕鬆的笑容。
王卓見皇帝心情甚好,便繼續深入解釋道:“陛下,方才臣所言的畝產,乃‘東大’在最佳條件下所能達到之數。其關鍵,除良種外,更在於三樣我大明目前極度匱乏之物。”
朱元璋聞言,目光一凝:“哦?細細說來。”
“其一,名為‘化肥’,乃人工以秘法煉製之高效肥田粉,效力百倍於農家肥,乃作物生長之根本保障;其二,名為‘農藥’,乃克製病蟲害之神奇藥液,可保莊稼免受蟲噬菌侵;其三,則是遍布田野、調控精準之水利設施,確保旱澇保收。正是有此三者支撐,‘東大’農人方能基本擺脫看天吃飯之困達到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令種子潛力儘數發揮。”
朱元璋的腳步慢了下來,眉頭微蹙,他聽懂了其中的關鍵:“你的意思是,單有這些種子,在我大明之地,遠達不到那般高產?”
“陛下聖明。”王卓坦然承認,“若無化肥農藥與水利,這些良種雖仍比當下麥稻高產許多,或能增產數成乃至一倍,但絕難達到畝產數十石的驚人之數。欲解天下饑饉,終須有此三者。”
“此三物,可能如種子般購得?”朱元璋立刻抓住了核心。
“難。”王卓搖頭,“化肥、農藥乃大規模工業化產之物,數量龐大,運輸儲存皆不易,若長期大量采購,其動靜絕非私下交易所能掩蓋。且其配製生產之術,更為複雜精深,非有對應之‘工業之基’不可。”他順勢將話題引回那些機床和書籍。
“陛下,臣此次帶來的這些機床與書籍,其真正目的,正是為了奠定這‘工業之基’。”王卓的語氣變得極為鄭重,“這些機床,名為車、銑、鑽、磨、刨、鏜床,乃‘製器之母’,可用以加工製造其他更為精密之器械,層層遞進,或可eventuay仿製出生產化肥、農藥之設備。而這二十萬冊圖書,便是記載了從最基礎之算學、物理、化學,到機械製造、礦產冶煉、化工合成等無數知識之寶庫。唯有研透此書,掌握其知識,方能真正理解並使用那些機床,方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最終讓我大明自身亦能產生肥、產農藥、修水利!”
朱元璋徹底明白了,他深吸一口涼氣,目光再次掃過那些冰冷的鐵器和沉重的書箱,眼神已截然不同。原來這些東西,竟關聯著讓天下人真正吃飽飯的終極答案!它們不是奇技淫巧,而是強國的根基!
王卓見狀,終於拋出了最關鍵的一句:“然而,陛下,無論是初期仍需大量采購的化肥農藥,還是後期自行生產所需之技術、設備乃至關鍵原料,其規模與複雜程度,都已遠超臣一人所能周旋之界限。遲早……遲早需與‘東大’官方進行接觸與交涉。此次臣未將那兩件國寶變現,反而將其信息透露出去,其深意便在於此——以此重器為餌,試探‘東大’官方之反應,引起注意,為日後我大明與‘東大’之間,可能發生的……官方往來,埋下一粒種子。此臣自作主張了,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緩緩踱步。他完全理解了王卓的戰略構想。用古董引起對方官方的注意,用巨大的農業需求化肥農藥)作為未來可能與“東大”對話的基石和籌碼。這一切,都是為了最終能獨立掌握讓百姓吃飽飯的能力。
“步步為營,深謀遠慮。”朱元璋最終點了點頭,眼中閃過銳利的光芒,“咱準了。此事,便依你之謀劃逐步推進。那些書,咱會命人儘快擇其要者翻譯學習;那些機器,也讓巧匠去琢磨。至於‘東大’朝廷……咱等著看他們如何反應。”
他的目光望向遠方,天色依然微明,曙光已經到來,仿佛已看到了一個通過奇妙渠道與另一個強大王朝並立交流的大明。這條路充滿未知,但為了那“再無饑饉”的未來,值得一試。
而王卓知道,與“東大”的接觸一旦開始,一切將變得完全不同。他這隻小小的蝴蝶,或許真的將掀起一場席卷兩個世界的風暴。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