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衛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儘,空氣中仍彌漫著淡淡的血腥與火藥混合的氣味。中軍大帳內,朱棣意氣風發,親自口述,由書記官記錄,擬就了一份詳細的捷報。這份承載著赫赫戰功的電文,跨越千山萬水,飛速傳向南京紫禁城。
“兒臣棣謹奏父皇:賴父皇洪福,陛下天威,三軍用命,我軍於大寧衛外大破兀良哈、韃靼聯軍八萬……陣斬韃靼首領鬼力赤,迫降兀良哈首領脫兒火察及部眾四萬餘……此戰,新式火器之威,足以懾服北疆數十年……”
南京,謹身殿。
朱元璋看著手中這份字字千鈞的電報,手指在“陣斬三萬”、“迫降四萬餘”、“我軍傷亡十六人”等字眼上緩緩摩挲。他沉默了很久,殿內隻有燭火搖曳的劈啪聲。這位一生經曆過無數惡戰的開國皇帝,深知這等戰果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種時代力量的宣告。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看到了北方那片被鮮血浸染的草原,也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未來。良久,他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眼中閃過一絲決斷的光芒。
“擬旨。”朱元璋的聲音沉穩而有力,“燕王此戰,功在社稷,揚我國威。北疆一應善後事宜,剿撫安置,皆由燕王權宜處置,不必事事請奏。唯望其於年前返京述職。另,著王卓接旨後,即刻乘那……直升鐵鳥,先行返回金陵。告訴他,朕在南京給他修的‘機場’,已經準備好了。”
電報傳回大寧衛,朱棣看過父皇的回電,對“權宜處置”四字體會尤深,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責任。他立即召來王卓。
"妹夫,父皇將北疆善後全權交予本王。你們後世有什麼好的辦法,如何才能讓草原長治久安,永絕邊患?"
王卓沉吟片刻,腦海中浮現的是後世治理邊疆的成功經驗。站在曆史的長河回望,單純的軍事征服從來不能持久,唯有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真正安居樂業,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王爺,"王卓整理著思緒,"臣以為,當以"剛柔並濟,四策並舉"之策。"
他詳細解釋道:
"其一,政治安撫,分化瓦解。對草原進行分封,對脫兒火察等歸降首領,賜予官爵,厚加賞賜,使其安心。同時,將龐大部落聯盟細化拆分,劃定為更小的‘旗’或‘千戶所’,分封給不同頭人,防止其形成統一強大勢力。”
朱棣聽得入神,此子每每能跳出當下局限,其見識果然非凡。
“其二,經濟籠絡,利益綁定。將大寧互市成功經驗推廣至草原腹地,建立更多貿易點。不僅用糧食、鹽茶換取牛羊皮毛,更要主動收購畜牧產品,輸入鐵器、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讓草原經濟與中原市場緊密相連。”
"妙!"朱棣擊節讚歎,"讓他們的生計係於大明,自然不敢輕啟戰端!"
“其三,文化浸潤,潛移默化。挑選有影響力的草原貴族子弟,尤其是歸附首領的子侄,送往南京國子監或新式學堂學習。讓他們接觸儒家經典、大明律法及基礎自然格物之學。久而久之,其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會向中原靠攏,待他們回歸草原,便會視大明為精神燈塔,成為大明文明的傳播者。”
朱棣眼中精光一閃:"此計大善!假以時日,待這些人學成回到草原,便是大明最好的代言人,文化的融合才是根本!"
王卓這一套組合拳,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遠比單純軍事占領高明持久。
王卓最後總結道:"王爺,軍事震懾為基,政治分化為用,經濟捆綁為紐,文化融合為本。四者並行,方可真正將草原納入納入大明版圖。"
說到這裡,王卓語氣變得深沉:"王爺,臣這些建議,其實最終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讓草原上的普通牧民能過上安穩日子。想想普通的牧民的家庭,若能通過互市換來糧食,通過放牧改善生計,誰還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南下劫掠?"
他望向帳外,仿佛看到了草原的未來:"民生改善與邊疆安定,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當牧民們發現,歸順大明不僅能活命,還能活得更好;當草原不再是權貴爭霸的戰場,而是安居樂業的家園,這才是我大明真正的萬世太平之基。屆時開發草原礦產,發展畜牧經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朱棣肅然動容,良久才緩緩點頭:"妹夫此言,振聾發聵。以往朝廷隻知征伐,卻從未想過讓草原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根治邊患的良方。就依此策行事!"
議定方略後,王卓去找道衍和尚,對互市的事進行交接,處理好這些他才能安心回金陵。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