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的一個清晨,天色尚如墨染,未透半分光亮,王卓便被內侍悄然引至宮城一處偏門。
門外,一輛毫不起眼的青篷馬車靜靜停駐,仿佛是隱匿於夜色中的一隻幽靈。
車旁站著兩位身著普通棉袍的老者,若非王卓眼尖,幾乎難以認出那位身形較高、頭戴暖帽,正輕輕搓著手嗬出白氣的,正是當今天子朱元璋。另一位精乾老者,則是時刻如影隨形護衛在側的貼身太監。
“陛……”王卓剛要躬身行禮,便被朱元璋用銳利而威嚴的眼神製止。
“出門在外,叫咱朱老爺。”朱元璋壓低聲音,臉上竟帶著一種王卓從未見過的神情,那神情裡既有頑皮的狡黠,又有著對未知見聞的期待,仿佛是一個即將踏上奇妙旅程的孩子,“走,陪咱去看看,看看你弄出的那些個東西,到底給老百姓帶來了幾分實惠。”
王卓心中一凜,連忙點頭,迅速換上了尋常富戶子弟的裝扮,跟著朱元璋上了馬車。馬車緩緩啟動,發出“粼粼”的聲響,駛出金陵城。朱元璋顯然對京畿之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極為熟悉,他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向導,指揮著馬車穿街過巷。
時而,馬車停在某處熱鬨的集市旁,朱元璋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逐漸熱鬨起來的人流,耳朵仔細聆聽著小販那充滿活力的吆喝聲與百姓們此起彼伏的交談聲,仿佛在聆聽一首生活的交響曲;時而又拐進某條幽深的胡同,觀察著普通民居那充滿生活氣息的狀態,那斑駁的牆壁、破舊的門窗,都訴說著百姓們的日常。
在集市與胡同間穿梭許久後,馬車來到了一處較為安靜的街區。這裡沒有集市的喧囂,卻多了幾分生活的寧靜。
朱元璋的目光在街邊的小店和來往的行人身上掃過,突然,他的視線停留在一個賣炊餅的老漢身上。老漢的攤位不大,幾個炊餅整齊地擺在案板上,熱氣騰騰。朱元璋心中一動,對王卓輕聲說道:“走,咱去和這老漢聊聊。”
最讓王卓驚訝不已的是朱元璋與各色人等拉家常的本事。在巷口,朱元璋竟自然地蹲在那個賣炊餅的老漢旁邊,一邊饒有興致地看著爐火,一邊閒聊起今年的收成、柴米的價格。
他的語氣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活脫脫一個關心鄰裡瑣事的鄰家老翁,哪裡還有半分朝堂上那個殺伐果斷、令人生畏的洪武大帝的影子?王卓在一旁看得暗暗稱奇,心中恍然大悟,這才明白,這位帝王對民情的掌握,絕非僅僅依賴於那一本本奏章。
隨著交談的深入,朱元璋了解到附近有不少軍戶和匠戶居住。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對王卓說道:“走,咱去軍戶和匠戶家看看,瞧瞧咱推行的政策對他們到底有多大幫助。”馬車再次啟動,朝著城西的方向駛去。
馬車最終在城西一片略顯破舊但還算整齊的聚居區緩緩停下。朱元璋帶著王卓,熟門熟路地走進一戶院門虛掩的人家。
“王老四在家嗎?”朱元璋在院裡喊了一聲,那聲音自然得就像在呼喚自己的老友。
“誰啊?”一個約莫三十歲左右、左邊袖子空蕩蕩的男子應聲從屋裡出來,見到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即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是朱老爺!您老怎麼有空來了?快屋裡坐,屋裡暖和!”
屋內陳設極為簡陋,一張破舊的桌子,幾把搖搖晃晃的椅子,但收拾得卻十分乾淨。朱元璋也不客氣,在炕沿穩穩坐下,目光迅速掃過牆角那個嶄新的煤球爐,爐子上坐著的水壺正冒著絲絲熱氣,仿佛在訴說著生活的溫暖。“這就是那新出的煤爐?用著可還方便?”
“方便!太方便了!”王老四連忙說道,臉上滿是感激之情,“比以前燒柴省事多了,也暖和!關鍵是便宜,咱這點傷殘撫恤,也燒得起!這還得感謝洪武爺仁慈,念著咱們這些傷殘的老兵,給安排了廠裡的輕省活計,能掙幾個工錢貼補家用。”
朱元璋點點頭,狀似無意卻又帶著幾分關切地問:“聽說,今年宮裡特意給軍戶們發了些食鹽和白糖?可都收到了?沒有遇到克扣吧?”
“收到了收到了!足斤足兩的!”王老四忙不迭地說,眼中閃著興奮的光,“洪武爺心裡裝著咱們呢!俺娘說,這可是精貴東西,舍不得吃,要留著……留著明年給俺說媳婦的時候,加到聘禮裡,也顯得咱家體麵些!”他說著,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那僅存的右手。
朱元璋聞言,臉上露出真切而溫暖的笑意,輕輕拍了拍王老四的肩膀:“好!好小子!成了家,好好過日子!你爹死在嶺北,你丟胳膊在捕魚兒海,你們王家,對得起大明!”王卓在一旁聽著,心中震動不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大明江山,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軍戶之家,一代代用熱血澆鑄而成。
離開王老四家,朱元璋仍沉浸在對軍戶生活的感慨中。他深知匠戶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於是對王卓說道:“匠戶們世世代代靠手藝吃飯,如今政策有變,咱去看看他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說著,便帶著王卓轉到了一處匠戶聚居的區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裡的房屋明顯更為低矮破舊,牆壁上的泥土有些已經剝落,露出裡麵的磚塊。他們走進一戶人家,家裡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匠人正在用煤爐燒水,見有生人,顯得有些拘謹,雙手不自覺地搓著衣角。
“老哥,彆忙活,我們就看看這爐子好用不。”朱元璋和氣地說,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
說起煤爐,老匠人話多了起來:“好用!比從前強多了!不嗆人,還省料。”他指著屋裡雖然陳舊卻擦得發亮的工具,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以前啊,咱匠戶世世代代,就跟這木頭、鐵疙瘩打交道,難有出頭之日。可現在不一樣嘍!”老人臉上泛起紅光,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家裡的小子,被選上去那個什麼‘新學堂’了!回來說,學堂裡教的那些東西,了不得!聽說,學成了,乾得好,將來還能有官身!這……這真是祖墳冒青煙了啊!”
老人的喜悅如同春天的暖陽,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他還特意提到,家裡的小孫兒前些日子也免費打了那天花疫苗,“心裡踏實多了,就盼著他好好長大。”
從匠戶家出來,天色已漸近黃昏。朱元璋望著遠處的田野,心中突然湧起一股想要看看農戶生活的念頭。他對王卓說道:“走,咱再去郊外的村莊看看農戶們過得咋樣。”馬車再次啟動,朝著郊外的方向駛去。
最後,朱元璋信步溜達到了郊外一處村莊。在一間茅草屋前,他們見到了一戶更為困苦的農家。男主人麵色蠟黃,腹部有明顯的脹大,顯然是血吸蟲病的症狀,但精神頭尚可,眼神中透露出對生活的堅韌。
“老丈,你這病……”朱元璋關切地問,聲音中充滿了同情。
“多謝貴人關心,”那農戶勉強笑了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無奈卻又有著對未來的期待,“之前官家來了人,說是免費發藥治這‘大肚子病’,俺吃了些時日,見效很快!郎中說,再吃一陣,好好將養,開春差不多就能好利索,趕得上春耕!”他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仿佛看到了豐收的景象,“而且聽說,官家明年還會給咱們發高產的稻種!盼著來年,真能吃上一頓飽飯……”
回程的馬車上,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仿佛在思考著什麼重大的問題。直到馬車駛近宮門,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帶著無儘的力量:“王卓,你看到了嗎?朕要的,就是讓他們都能有奔頭。軍戶能娶上媳婦,匠戶的子孫能有前程,農戶能吃上飽飯,病了能有藥醫……這條路,還長得很,但咱們,必須走下去。”
王卓鄭重地點了點頭。這一次微服私訪,比任何奏章和數據,都更直觀地讓他感受到了肩上責任的重量,以及正在這片古老土地上悄然發生的、充滿希望的改變。他仿佛看到了一個繁榮、富強的大明,正在他的眼前緩緩展開。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