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朱元璋的許可和滿腔熱情,王卓立即返回現代時空,準備著手實施食鹽改革計劃。他第一時間找到譚局長,在窗明幾淨的辦公室裡,詳細彙報了在明朝推動鹽政改革的設想,特彆提到了朱元璋最終同意的經過。
"譚局!好消息!"王卓激動地說,"朱元璋既然同意我的鹽政改革方案!我們需要馬上著手準備向明朝輸入現代製鹽技術,在明朝建立光伏鹽場,改進井礦鹽技術,讓每個百姓都能吃上乾淨便宜的食鹽!"
譚局長放下正在批閱的文件,聞言抬起頭,臉上卻沒有預期的喜悅。他示意王卓坐下,親自給他倒了杯茶,這才緩緩開口:"王卓同誌,你先彆激動。這件事,我們需要好好談談。"
王卓愣住了,不解地問:"譚局,這是好事啊!您不是一直教導我要多為百姓著想嗎?"
"為民造福的初心是好的,"譚局長的表情變得嚴肅,"但你的方法有問題。說實話,這次你做錯了。"
"做錯了?"王卓更加困惑,"我哪裡做錯了?朱元璋明明已經同意了......"
譚局長輕輕搖頭:"你把複雜的政治問題想得太簡單了。讓我給你打個比方——在時空貿易中,我們擁有先進技術和產品,在大明這個"市場"上,我們看似是"甲方"。但實際上,在君主專製體製下,大明皇帝才是真正的"甲方"。"
他翻開桌上的《明史》講義:"還記得培訓時講過的內容嗎?明朝的國庫和內帑是分開管理的。皇帝的個人利益與國家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
王卓若有所悟:"您的意思是......"
"《明史》明確記載,"譚局長繼續說道,"朱元璋曾因《孟子》中的"民貴君輕"思想,一度將孟子移出孔廟。雖然後來恢複了孟子的地位,但卻刪改了《孟子》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的內容。這說明了什麼?雖然朱元璋是曆史上少有關心民生疾苦的皇帝,但他本質還是皇帝!"
王卓沉思片刻,答道:"在朱元璋心中,皇權的穩固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天子,何來社稷。"
"沒錯。"譚局長點頭,"在時空貿易中,我們必須始終牢記:明朝皇帝才是最重要的甲方。作為乙方,我們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但絕不能乾涉甲方的內部運營。你這次看似獲得了許可,實際上已經觸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線。"
這番話如同醍醐灌頂,王卓頓時明白了問題的關鍵:"所以之前我提出的掃盲運動一直沒有推行,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因為......"
"因為掃盲教育會開啟民智,這在朱元璋看來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的穩定。"譚局長接話道,"你再仔細想想,我們之前提供的軍火、技術設備、醫藥產品,還有你協助朱高熾進行的貨幣改革,這些確實最終惠及了百姓,但最先受益的是誰?是朱明皇室,因為所有這些都直接鞏固了他們的統治地位。"
王卓頹然靠在椅背上,臉上寫滿了挫敗:"我太天真了......總想著一步到位改善民生,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政治現實。我以為獲得朱元璋的同意就萬事大吉,卻沒想過這背後可能帶來的隱患。"
看著王卓失落的樣子,譚局長語氣緩和下來,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曆史進程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理解你一心為您的心情,但切記,不要再和朱元璋正麵衝突了。真正的變革需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
他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高樓大廈,語重心長地說:"除非你準備帶著現代軍隊過去,用武力推翻朱明皇室......但那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你會成為另一個朱元璋,而最終受苦的仍然是普通百姓。自古以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道理,你要明白。"
王卓沉默了很長時間,辦公室裡的掛鐘滴答作響,仿佛在丈量著他內心的掙紮。最終,他抬起頭,眼神重新變得堅定:"我明白了。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很好。"譚局長滿意地點頭,"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鹽稅改革的事可以先放一放。不過現在有另一件更緊迫的事需要你去做。"
"什麼事?"王卓好奇地問。
譚局長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虧你還是北方人,難道沒聽過"春雨貴如油"這句農諺嗎?現在正值春耕時節,明朝時空,小冰河已經開始,氣候會越來越冷,北方地區旱會越來越乾旱。你先休息兩天,我們會為你準備一批打井設備,包括壓力井和水泵。"
"壓力井?"王卓一臉茫然,"那是什麼?"
譚局長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以你的年齡竟然沒見過壓力井?就是那種用手壓杠杆就能抽出地下水的手動水泵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方農村很常見的,很多人家院子裡都有。"
王卓恍然大悟道:"你說壓把兒啊,這個我當然見過,小時候我還用過壓把兒打水,非常簡單實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是的,"譚局長點頭道,"壓力井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特彆適合在沒有電力的農村地區使用。你先帶一批過去,既能解決北方百姓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也可以借此向朱元璋示好,緩和你們之間的關係。"
王卓眼睛一亮:"這個主意確實很好!改善民生又不觸及皇權核心利益,是最穩妥的選擇。而且打井取水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朱元璋應該不會反對。"
"正是這個道理。"譚局長欣慰地說,"記住,我們要學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既要心懷天下,也要懂得審時度勢。"
兩天後,當王卓來到指定的倉庫時,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隻見倉庫裡整齊地擺放著數千台先進的打井設備,還有數萬套嶄新的壓力井和水泵。技術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最後的調試。
"這些壓力井都是特彆改進的版本,"負責的技術員向他介紹,"我們采用了耐腐蝕材料,密封性能更好,使用壽命更長。每套都配備了詳細的安裝說明和圖解,方便明朝的工匠學習使用。"
王卓撫摸著這些設備,心中百感交集。雖然鹽政改革的計劃暫時擱置了,但這些打井設備同樣能夠改善無數百姓的生活。也許,這就是譚局長所說的"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或許改變真的需要循序漸進,但至少,他正在這條路上堅定地前行。每一次打出的水井,每一口清泉,都是通往美好未來的見證。帶著這些惠民設備,王卓準備再次踏上返回明朝的旅程。這一次,他學會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