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的講述繼續推進。
“鐵鉉與盛鏞的頑強抵抗,將燕軍牢牢釘在了濟南城下,戰事陷入膠著。而更讓燕王朱棣頭疼的是,建文朝廷並非全是庸才。大將平安等人率軍不斷出擊,成功襲擾了燕軍的後勤糧道,使得久攻不下的燕軍補給日益困難。”
“最終,腹背受敵的燕王朱棣,不得不下令解除對濟南的圍攻,率軍撤退。濟南保衛戰,以朝廷一方的勝利告終!這也是靖難之役爆發以來,朝廷軍隊取得的第一場實實在在的大捷!”
消息傳回南京,建文朝廷自然是歡欣鼓舞。而這場大捷,也終於讓建文帝和他身邊的三傻們至少是部分地)認清了前任主帥的真麵目。
“於是,”朱及第語氣平淡地宣布,“一手葬送了超過百萬大軍兩次合計)和無數軍資的征虜大將軍、曹國公李景隆,終於被撤職了。”
天幕下的奉天殿前,眾人聽到這裡,都露出“早該如此”的表情。
一位小名叫平保兒的年輕侍衛平安按著繡春刀,身姿挺拔地立於廊下,眼中閃爍著興奮與自豪的光芒。他,就是未來的大將平安。此刻雖隻是禦前侍衛,卻已憧憬沙場,堅信忠於建文帝才是為臣正道。無論對手是否是燕王,他為朝廷取得的任何戰績都感到驕傲。
然而,朱及第接下來的話又讓他們無語了。
“但是,建文帝對李景隆的處理,再次體現了他的‘仁厚’或者說優柔寡斷。他隻是解除了李景隆的兵權,並未給予任何實質性的懲罰,反而依舊讓他留在南京,參與朝議,甚至……某種程度上仍然信任著他。”
“嘖!”“這都不殺?”“這建文帝真是……”底下頓時響起一片恨鐵不成鋼的低語聲。就連朱元璋都氣得哼了一聲:“婦人之仁!蠢不可及!”
“撤換了李景隆這顆‘災星’後,建文朝廷任命了一位真正能打的年輕將領接任主帥——守衛濟南出名的盛庸。雙方終於可以拋開那些離譜的場外因素,來一場真刀真槍的較量了。而這場較量的舞台,就在東昌!”
朱及第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天幕上開始呈現東昌之戰的動態示意圖和激烈戰鬥的畫麵。
“盛庸此人,沉穩老練,善撫士卒。他汲取了此前失敗的教訓,針對燕軍騎兵強大的特點,精心布置了陣勢,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構成了密集的防禦火力網。”
“燕王朱棣攜連勝之威而來,輕敵冒進,一頭撞入了盛庸設下的死亡陷阱之中!燕軍最精銳的騎兵,在朝廷軍如雨般的箭矢和火銃射擊下損失慘重,衝鋒一次次被擊退。”
“戰鬥異常慘烈!燕軍大將張玉,為救陷入重圍的朱棣,率軍拚死衝殺,力戰殉國!朱棣本人也多次遇險,幾乎喪命!危急關頭,朱棣次子朱高煦率一隊精騎冒死突入重圍,其驍勇異常,左衝右突,硬是在亂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護著父親且戰且退,身被數創而不退,堪稱悍勇絕倫!”
“最終,憑借朱能等悍將的死戰、朱高煦的奮勇和一點點運氣,朱棣才得以殺出重圍,狼狽撤退。”
“此一戰,燕軍遭遇起兵以來最慘重的失敗,精銳損失殆儘,元氣大傷!”
天幕下的奉天殿前,一片寂靜。
朱元璋、徐達、李文忠、馮勝等所有懂軍事的人,都麵色凝重地看著天幕上的戰況推演。他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當雙方統帥都是正常人時,戰爭的殘酷和勝負的天平是如何搖擺的。
“這才是打仗……”徐達喃喃道,眼神銳利地稱讚著朱高煦這個可能要幾年後才出生的外孫子。“盛庸打得好!防守反擊,以逸待勞,深得兵法之要。朱高煦這小子,頗有開平王當年的風範,勇猛敢戰,是塊好材料!”
朱元璋也緩緩點頭,語氣複雜:“沒了李景隆那攪屎棍,朝廷兵馬還是能打的。老四這次,是吃了輕敵的大虧。”
說著,他目光掃過身旁的朱標、朱樉、朱棡,帶著幾分感慨幾分訓誡又道:“瞧瞧老四養的這幾個兒子,臨陣父子兵,一個能衝殺,一個能斷後指朱高熾),聽說還有個尚武的指朱高燧),個個頂用!一個能頂一百個!你們……唉!”這話讓朱樉、朱棡,尤其是太子朱標,想到自己膝下子嗣,頓覺麵上無光,心中慚愧不已。
太子朱標歎息一聲:“若是從一開始便是盛庸、平安、鐵鉉這等良將忠臣統兵,而非……而非李景隆,四弟或許……或許早已……”他的話沒說完,但意思大家都明白——如果沒有李景隆前期的“神助攻”,朱棣根本撐不到東昌之戰,早就被平定了。
一股惋惜和無奈的情緒在勳貴們心中蔓延。建文帝一手好牌,硬是被自己人打成了爛局。
就在這沉重的氛圍中,應天府國子監內,一位名叫方孝孺的低階學官正臉色蒼白地看著天幕。
連日來天幕對他“空談誤國”、“腐儒”的評價讓他如坐針氈,心中雖仍有不服,但目睹李景隆葬送大軍、建文優柔寡斷致使局勢糜爛至此,再回想幾日前老師宋濂語重心長勸他“學問需踏實,勿要輕言政事,空論誤國”的話語,他額角滲出冷汗,終於感到一陣遲來的後怕與清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暗暗握拳,最終長歎一聲,心中已決:這波譎雲詭的官場並非其道,不如歸去,回鄉專心治學,將老師的學問發揚光大,方是正途。
而在遙遠老家的一處縣學中,年輕的學員黃子澄這些日子幾乎抬不起頭來。同窗們時常以異樣眼光看他,隻因天幕中那個蠢笨的“黃子澄”與他同名同姓。
他麵紅耳赤,卻仍梗著脖子對竊竊私語的同窗低聲反駁:“天下同名者甚多!豈能……豈能因同名同姓就認定是我?荒謬!”隻是這辯解,在周遭了然的目光中顯得格外蒼白無力。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地方,一位名叫齊德的讀書人他此時尚未改名齊泰),正與友人茶餘飯後閒聊著天幕奇聞。
他呷了口茶,嗤笑道:“那建文帝身邊皆是庸才,尤其那個叫齊泰的,真是蠢不可及!獻策削藩卻捅出天大婁子,簡直是我齊氏之恥!幸好在下名為齊德,與那蠢材無涉,否則真羞於見人矣!”他言語間滿是置身事外的嘲弄,渾然不知天幕中那被後世嘲笑了無數次的“建文四傻”之首,正是未來改了名字的自己。
天幕上的朱及第最後總結道:“東昌之戰,像一盆冷水,澆醒了因連續勝利而有些膨脹的燕王朱棣,也證明了建文朝廷並非無人。然而,前期的損失太過巨大,良將忠臣們需要時間去彌補李景隆挖下的天坑。而曆史的車輪,還會繼續滾滾向前……”
奉天殿前,眾人心思各異。但一個共識已然形成:當褪去李景隆這個最大的“變量”後,靖難之役的真相,遠比想象中更加殘酷和……本不該發生。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