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死得也不清楚的李景隆_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1章 死得也不清楚的李景隆(1 / 1)

天幕之上,朱及第仍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永樂大帝朱棣的豐功偉績,但接下來的內容,卻讓這份榮耀聽起來多了幾分沉重和無奈。

“永樂大帝一生曾五次親征漠北,”朱及第板著手指算道,“第一次在永樂八年,第二次在十二年,這頭兩次,可謂是勢如破竹,打出了大明的國威。然而第三次在永樂二十年、第四次在二十一年、第五次則在二十二年……可以說,在他人生的最後三年,幾乎全部是在塞外的沙場上度過的。”

他的語氣略帶一絲調侃:“但與前兩次的顯赫戰功相比,後麵這三次的戰果嘛……就有些可憐了。而這三次的對手,說來有些搞笑,竟然都是永樂一征漠北時第一個打敗的手下敗將——韃靼太師阿魯台。”

朱及第適時插入了解釋:“話說這阿魯台,在第一次戰敗後,曾一度假意臣服明朝,甚至被永樂皇帝封為和寧王。他巧妙地利用明朝與瓦剌之間的矛盾,在明朝打擊瓦剌時喘息壯大。等瓦剌勢衰,他領導的韃靼部便又重新崛起,再次成為邊患。”

“更重要的是,”朱及第強調,“經曆了第一次的慘敗,阿魯台已經徹底摸清了永樂皇帝大規模禦駕親征的套路和極限。於是他采用了一種全新的、也是後來被無數人熟知的戰術——當永樂皇帝率領龐大明軍浩浩蕩蕩出塞時,他就率領部眾遠遁千裡,避其鋒芒,讓你在廣袤的漠北找不到主力,疲於奔命。而一旦明軍因糧草不繼、人困馬乏而被迫回師時,他又像餓狼一樣悄悄尾隨,在你最鬆懈的時候追上來咬一口。這簡直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活教材!”

天幕之下,朱元璋聽到這裡,忍不住狠狠瞪了一眼站在不遠處的四兒子朱棣,雖然沒直接開口,但那眼神裡的怒其不爭都快噴出來了:“蠢材!為什麼次次都要自己親征?是對手下將領的忠誠不放心,還是對他們的能力不放心?若手下無可用之將,豈不是你當主帥的無能?!”

一旁的魏國公徐達,也是朱棣的嶽父,看得更為透徹,他輕歎一聲,既是對皇帝說,也是對自己說:“陛下,臣不得不說,燕王殿下這怕是陷入了當年諸葛武侯一樣的困境。自身能力極強,事必躬親,久而久之,手下文武便習慣了一切聽令行事,缺乏獨當一麵的鍛煉和魄力。這樣的結果,最終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以至於到了後期,竟無足以徹底平定北疆的帥才,逼得永樂大帝不得不以萬乘之尊,一而再,再而三地親自奔波於塞外苦寒之地。”這番話,點出了朱棣軍事領導風格帶來的潛在問題。

就在朱元璋和徐達這一帝一將都對朱棣頗有微詞之時,天幕上的朱及第話鋒再轉,拋出了新的議題:

“大明奇案錄之永樂快樂曲第十四彈:都有誰跟隨永樂一同親征?”

他說完,並未直接解答,而是順勢打開了網友的評論欄。

網友們紛紛留言:

“除了張輔、柳升這些勳貴將領,聽說像李景隆這樣雖然被圈禁但身份特殊的不安份分子也被帶上了戰場,不知是鍍金還是看著放心?”

“最關鍵的是,永樂皇帝每次親征,簡直就是個移動的朝廷!他不僅帶著孫子朱瞻基既有隔代親,恐怕也有人質之嫌),還經常帶著戶部、兵部的尚書或者侍郎!他是一邊打仗,一邊在軍帳裡處理重要的國家政務!”

這條評論引發了連鎖反應:

“這就造成了一個奇葩的現象:太子朱高熾作為監國,理論上應該坐鎮中樞處理日常政務。但皇帝帶著核心部門的高官在外麵跑,重要決策自然就在軍中了。太子豈不是很尷尬?”

“沒錯!而且前期永樂皇帝常駐北京,但南京才是名義上的首都!太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南京監國的!當然,後三次親征時,太子和朝廷中樞應該已經北遷到北京了.....”

就在這時,另一位網友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

“樓上彆想當然!誰跟你說後三次親征時太子和朝廷就在北京了?永樂十九年才正式遷都北京,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就死了。這期間北京的京師地位並不穩固!洪熙元年四月,明仁宗朱高熾就下詔‘將還都南京’,命令北京所有衙門重新改稱‘行在’臨時駐蹕地)。這說明在永樂朝後期和洪熙初年,法定的京師其實一直都是南京!北京很長時間裡隻是事實上的政治軍事中心,而非名正言順的國都。太子朱高熾在永樂後期很可能主要還是在南京監國!”

這一下可炸了鍋,網友們立刻分為兩派,就“永樂皇帝最後幾次親征時,太子朱高熾究竟是在南京還是在北京”這個問題爭論起來。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未來不僅打仗打得這麼累,連首都定在哪裡都能搞得這麼模糊不清,拖泥帶水幾十年。朱元璋更是眉頭緊鎖,他對老四這種既要遷都又不把名分徹底定下來的做法感到極其不滿,這給後世留下了多少麻煩和爭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及第看著吵翻天的彈幕,趕緊打圓場:“好了好了,老鐵們,關於太子監國的地點問題,確實比較複雜,涉及到兩京製的演變和永樂洪熙時期的特殊情況。咱們今天先點到為止,下次專題再聊!”

然而,還沒等朱及第結束今天的話題,眼尖的網友們卻又將話題拽回了那位“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身上,這一次,聚焦點是他生命的終點。

有網友依據主流史書記載發言:

“李景隆在永樂二年1404年)被劾削爵,抄沒家產,與妻子兄弟一同被軟禁於家中。之後便在史書中消失了,普遍認為他在永樂二十二年於幽禁中去世。”

但立刻有網友提出不同看法,引發了新的爭論:

“等等!我記得在一些地方誌或野史筆記裡看到過說法,李景隆可能沒死那麼早!他活過了永樂朝,甚至熬到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洪熙朝,最後是在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間才死的。要真是這樣,這幽禁的時間可就長得嚇人了。”

支持後一種說法的網友補充道:

“並非沒有可能啊!永樂帝雖然削了他的爵位圈禁了他,但畢竟有‘獻金川門’的功勞,也可能念點舊情或者說懶得處置)。加上朱高熾性格比較寬仁,朱瞻基早期也可能忙於平定漢王叛亂等大事,沒顧得上處理這樣一個早已失勢的人物,讓他多活了幾年也不奇怪。”

爭論一起,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天幕下的眾人聽得又是一陣迷糊,這李景隆還真是從生到死都充滿了話題和謎團。

然而,與看熱鬨的旁觀者不同,此刻奉天殿前,一位父親的心卻被深深刺痛了——那便是曹國公李文忠。

他看著天幕上後世之人對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兒子李景隆)的種種議論,聽著其戰績敗績、背叛投降,乃至最終死期都成了一筆糊塗賬,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奈、羞慚和深切的悲涼。

他李文忠一生英勇善戰,為大明立下赫赫功勳,更是陛下的親外甥,深受信任。可他這唯一的嫡子,未來竟是這般模樣!活得糊塗,背負罵名;死得也不清楚,連個確切的年份都讓後人爭來吵去,仿佛無足輕重。

“九江李景隆小字)啊九江……”李文忠在心中默念著兒子的乳名,五味雜陳,“你這一生,為何竟活成了這般模樣?是為父疏於管教,還是你本性如此?竟連身死之日,都這般不明不白,淪為後世談資……”

一種家門不幸的挫敗感和作為父親的無力感籠罩了他。他多麼希望天幕此刻能熄滅,不再繼續展示這個逆子更多的“事跡”。然而,天幕依舊高懸,未來的曆史仍在一幕幕呈現,讓他無處躲藏,隻能默默承受這份提前到來的、關於子嗣不肖的煎熬。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修仙?我靠碰瓷成聖了 道恒師 聖地老祖打上門,發現狗都是大帝 太平廣記白話故事 碎月接骨 極武神荒 時空雷主 被時代重塑的王 我要崩壞天道軌跡,誰都彆玩! 大聖再鬨天宮